聚焦核心素养
——江西省第五届“中小学名校长培养计划”研修班学习体会
赣州四中校长 黄 谷
8月13日为我们上课的老师是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李润洲老师,李教授是一位非常喜欢研究的教育专家,特别擅长于撰写论文,仅有关核心素养方面的论文就撰写了许多篇:《何谓核心素养》《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异同》, 《学科核心素养的遴选及其关系辨析》《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上午讲课的主体是《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逻辑》
什么是教学逻辑?通常来看,它是指知识逻辑、 学习逻辑的动态转换与相互关联,是包括思维在内的师生教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性和有关主张。围绕核心素养的教学逻辑,李教授讲了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一、教学目标的素养立意
教学目标的确定由双基到三维目标, 再到核心素养目标。
以双基确定教学目标时,知道为知识,能做为技能。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有第三种,教师教的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我们大多数教师没有关注第三种方法。而核心素养则是基于学科知识并超越学科知识、是对学科知识的抽象、提炼,从而是素养立意的教学目标超越了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侧重于学生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培育。
素养目标要知识化。素养立意的教学目标至少包括三个要素:具体知识、学习路径与学科核心素养,即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学到什么知识,提高哪方面的学科素养。要把知识和素养对联起来。
二、教学内容的知识还原
课程标准皆将学科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其中,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
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还原,即变动态学科知识为动态的知识形成。
知识还原至少蕴含三重含义:一是问题还原, 二是过程还原 ,三是情境还原。
三、教学活动的问题解决
教学活动问题解决是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过程。校长要回答三个问题:做什么教育?办什么样的学校?育什么样的人?
目前的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活动的问题至少有这三个弊端:一是从问题的性质来看,是什么的事实问题多,而如何做,为什么这样做少:二是从问题的水平来看,记忆、理解与应用的问题多,而比较、评价与创造的问题少;三是从问题呈现的方式上,课堂上的问题大多有固定的良好答案,而没有现成答案的劣构问题却较少。教师应践行深层追问,让学生透彻理解知识;提供思维支架,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嵌入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真实学习中习得素养。
四、教学评价的方法匹配
运用概念评价法,利用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等形式;运用思辨法进行分析和评价;探究实验法,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为创新型探究实验;还有观言察行法等。
“学、思、研、行、著”是教师,尤其是校长专业发展的五大法宝,作为校长,不仅要会做,还要会说,更要会写,要学会对自己的管理工作进行提炼,这也是我们名校长研修班的最重要的一个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