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治试卷讲析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刘琳(江西赣州四中)
内容提要:训练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有训练就少不了讲评,在试卷讲评中,把握好讲析的“度”,切实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根“本”抓“纲”以点带面,夯实创新能力形成的“基”;(二)盯住时政热点,一理多题地扩展,瞄准创新能力提升的“靶”;(三)变换设问角度,一题多理的挖潜,铸造提升创新能力的“矢”。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训练在教学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在高三备考中尤其重要:训练一方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速知识的内化,另一方面“用然后知不足”,可以查缺补漏,完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素质。总之,知识基础的夯实、学科能力的形成与提高都离不开训练。有训练就少不了讲评,在试卷讲析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搞好试题讲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对高三教学来说尤其重要。
任一试题就其本身而言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通过试题的讲析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呢?
一、根“本”抓“纲”以点带面,夯实创新能力形成的“基”
基础知识与学科能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能力以基础知识为基础,基础知识不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又有力地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识记与理解,加速知识的内化、知识体系的形成。
试卷讲析力戒就题论题,要举一反三,有所延展,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达到触类旁通之效果。试卷讲析的延展是针对教材和考纲而言的。离开课本、考纲“天马行空”就无所谓延展,甚至可能离谱。高考“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讲析试题应怎样延展,向哪个方向延展,延展多少,向哪个角度延展,都要源于教材,紧扣考纲。在以试题带动知识的复习时要紧扣重点知识,主干知识,即政治学科最基本、最重要、最常用,而且具有基础性、统领性、迁移性作用的知识。具体来说就是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
例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证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⑴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⑵我们应该怎样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分析训练的情况,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①离开国体谈政体②混淆了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的界限,即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制度中的地位认识模糊。因此在试卷讲析时,应理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坚持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要求。
讲析到此为止,就本道试题而言任务已经完成。根据教材和考纲,在政治常识中“五大制度”(即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重点知识、主干知识。因此,把“政治制度”这一类问题集中起来加以比较,以甄别其异同才能得以升华题意。在讲析好上述试题的基础上提出并解决好下列问题:我国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坚持这些政治制度的原因及要求各是什么?这些政治制度与我国国体的关系如何?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达到了训练一个点(知识点),复习一个“面”的效果。与此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坚持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盯住时政热点,一理多题地扩展,瞄准创新能力提升的“靶”
我们要冷静思考,针对教学情况以及高考备考的需要,确定延展的角度、方向。我们的讲析延展,不仅仅在于让学生知道有哪些时政热点,而且着眼于要具备什么、应该怎样解读时政热点等,从而在某一方面由狭小走向广阔,从少知走向多知。
例如,“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科技是取胜的关键”,加入WTO后,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内企业只有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运用相关知识回答: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只有提高产品质量
A、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促进企业的发展
B、才能降低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C、才能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职工的收入
D、才能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使企业获得最大利益
经统计,本题的差错率为60%,其中50%的选D项。通过训练发现学生在下列知识上存在误区:一是商品二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二是个别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三是企业经济效益与劳动成本的关系。讲析这道试题时,必须源于教材,把上述知识点讲清。如果到此为止,就本题而言选A不选D,应该说已经非常清楚了。复习上述课本知识其功用也就只解决一题而已。如能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用这些知识去分析若干现实问题,比如,促进企业发展必须提高产品的质量。那么促进农业的发展,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打破西方国家的“绿色壁垒”,推进国际商品贸易又该如何?其理论依据是什么?企业需要名牌、消费者需要名牌、民族振兴需要名牌、市场呼唤“召回制”又该如何解读呢?
又如,材料一: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这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眼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材料二:2003年8月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上指出,要把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振兴老工业基地,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要坚持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材料一中,党中央作出加快调整和改造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政治常识的什么道理?
⑵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⑶材料二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通过讲析⑴我们可以从中复习党的领导方式---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的内涵及其关系,引导学生回归教材,让学生明确不论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还是思想领导,都是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具体体现。党中央就某个问题提出方针、政策、建议、决策等都属于政治领导。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运用上述道理,我们还可以举出那些重大时政来说明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进行政治领导?启发学生讨论,如西部大开发战略,修宪建议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通过讲析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要点知识①社会主义本质及其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②这是由工业这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所决定的;③这是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拓展提问:运用以上知识,你还能分析哪些社会经济现象?启发讨论。如西部大开发,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通过讲析⑶我们知道:①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做到与时俱进;③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④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在讲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根据本小题的哲理您可以联系到哪些热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适当时点拔;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企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是与时俱进,“神州六号”的发射成功、我国医疗卫生部门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其他国家联手攻克“非典”、中国入世、中国入市、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等等。
这样通过训练一道题,复习深化一个知识点(群),解析若干个时政热点问题,即一理多题。这样一方面强化了知识的运用、迁移,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另一方面又抓住了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素质教育的核心,备考的中心。我们进行试题讲析延展,不仅要方向明确,角度恰当,视野开阔,而且要着眼于在延展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具备哪些素质。正所谓“透过一片绿叶,拥有广阔的绿洲”,“给你一滴水珠,要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真正让学生懂、信、用。紧扣能力立意、现实问题立意的命题思想。切实提升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变换设问角度,一题多理的挖潜,铸造提升创新能力的“矢”
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搞好学科内综合仍然是当前高考进行知识能力检测的重点。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提高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试卷讲解时有意识地变换设问角度,一题多理地进行讲析及迁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材料一: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决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就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
材料二:2004年9月12日—14日,党中央、国务院在京召开再就业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继续贯彻执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千方百计地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同时继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材料三,专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平稳,国内市场容量大,就业潜力巨大,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做好工作,专家建议,针对当前经济增长并未带动就业同步增长的现实,要实行就业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另外,我们在感到“许多人无事干”的同时,“许多工作无人干”也是现实,一些人“高不成,低不就”给再就业工作增加了难度。
⑴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说明材料一中重视就业工作的必要性。
⑵材料二体现了经济学的什么道理?
⑶结合材料二、三,运用哲学常识的知识,说明如何解决材料一中的问题。
第一问:从政治常识的角度提出问题,涉及党的性质、宗旨、实践“三个代表”、国家性质、国家机构的性质(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意旨的执行者)职能(经济职能、政治职能)组织活动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等。
讲析完原题的设问后,可以变换设问的范围限定,如运用经济常识的知识,说明材料一中重视就业工作的必要性。这就涉及社会主义本质,公民的劳动权利,扩大内需,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
如果再换成哲学知识说明其必要性,那就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来说明。
第二问从经济学的角度设问(体现了充分发挥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若从哲学角度设问又体现了什么哲理呢?(体现了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等)
第三问要求从哲学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主要有⑴坚持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解决就业问题必须政府、企业、个人三者共同努力,既要深挖潜力,又要搞好配套服务。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的实际,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把就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⑶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再就业人员要转变择业观念,提高自身科学文化水平,以便顺利实现再就业。
如果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又当如何呢?主要有:⑴要努力发展经济,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来促进就业;⑵失业人员要转变择业观念,提高职业技能;⑶企业要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同时,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⑷政府要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培训,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设问还可变换成政治常识角度。那就是国家要切实履行好经济职能和搞好公共服务职能,公民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等。
通过不断地变换设问限定(包括范围限定、主体限定、角度限定、对象限定、材料限定),引发学生思考找出不同角度的答案,一方面激活了思维,另一方面也能起到引导学生准确审题的作用,提高学生审题能力。否则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审题不准就会答非所问,“蛮不讲理”。在变换训练中切实体会到审题的重要性,
“学生都是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的”。我们在试题讲析时,通过以点带面,一理多题,一题多理的反复训练,不仅教给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其学习兴趣,教给方法,培养能力,经过反复熏陶,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并且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就能化有限为无限,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只有把握好试题讲析课的延展度,才能给政治试题讲评课注入新的活力,达到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切实把高考备考工作做好。
(本文发表在《江西青年职业学院院报》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