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速成歌诀(精华版)<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第一章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世纪60年代)
第一节 鸦片战争(1840-1842)
一、背景
1、列强方面
①政治 鸦片战争多原因,西方制度早变更。
英法革命美独立,经济发展好环境。
②经济 工业革命①英先行,列强紧随工厂兴。
倾销商品争原料,拓展市场指大清。
2、清朝方面
①经济 清朝衰落地兼并,资本主义渐初萌。
经济自给又自足,。封建经济为统领。
②政治 政治腐败朋党争,军备落后窘财政。
残暴统治民难忍,攻打皇宫有林清②。
③外交 愚昧无知称“上国”,闭关锁国梦未醒。
3、禁烟运动[1839]
①起因 中英贸易英亏本,扭转逆差起祸心。
走私鸦片掠白银,林黄③上书情词恳。
银荒兵弱帝震惊,林邓④禁烟似风行。
②措施 缉拿烟贩缴鸦片,整顿海防防英军。
虎门销烟惊英美,反抗侵略显决心。
二、概况
1、第一阶段 中华禁烟英军侵,封锁珠江犯天津⑤。
(1840下半年) 道光妥协易钦差,琦善谈判英又侵。
2、第二阶段 强占港岛⑥又北犯,抗英将领多牺牲。
(1841-1842) 沙角大角陈连升,天培殉国在虎门
三元里民抗英军,自发斗争显精神。
浙江定海三总兵⑦,镇海裕谦惜牺牲。
吴淞御敌陈化成,镇江抵抗有海龄。
英占镇江断漕运,南京下关订协定。
3、胜负因素 中英胜负两分明,清朝落后是根本。
英国先进久备战,船坚炮利败清军。
三、影响
1、战后条约 《南京条约》不平等,侵华特权略说明。
①《南京条约》 赔款二千一百万⑧,割占香港一部分。
协定关税低税率,五口通商⑨达四省。。
②宁约附件⑩ 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归英。
租地造屋住洋人,建立租界起申城⑾。
③《望厦条约》 宁约特权美继承,权益扩大略说明。
兵船巡查各商埠,开设医院教堂兴。
④《黄埔条约》 英美特权法继承,权益又增令人恨。
自由传教各商埠,清护教堂守墓坟。
2、战争影响
①经济方面 鸦片战争影响深,半殖半封初形成。
封建经济初解体,商品经济有促进。
倾销商品夺原料,世界市场有大清。
②政治方面
a社会性质 战后条约不平等,各项主权遭巨损(12)。
独立自主遭破坏,半殖半封渐初萌。
b主要矛盾 列强封建双压迫,主要矛盾有变更。
c革命任务 反殖反封双任务,民主革命近代兴。
③思想方面 战争促使民觉醒,学习西方启航程。
则徐魏源新主张,师夷长技制夷人。
[注释]
①工业革命:指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从英国开始的机器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的技术革命。②林清:天理教首领,1813年,领导农民起义军到北京攻入皇宫。③林黄:指湖广总督林则徐和鸿胪寺卿黄爵滋。④林邓:指钦差大臣林则徐和两广总督邓廷桢。⑤天津:指天津的白河口。⑥港岛:指香港岛。⑦三总兵:指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⑧二千一百万:指赔款2100万银元。⑨五口通商:指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⑩宁约附件:指《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⑾申城:指《上海租地章程》,英国最早在上海建立租界。⑿各项主权:指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
第二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一、背景
1、列强方面 西方经济又跃进,工业革命达峰顶。
商品在华销量小,扩大市场目标明。
三国①修约遭拒绝,扩大权益谋战争。
2、清朝方面 清朝腐败定国策,维持现状望“调停”。
3、侵华借口 西林教案亚罗号,英法借口战争兴。
二、概况
1、第一阶段(1856-1858) 英侵广州战争兴,次年联军占羊城。
俘获总督叶名琛,傀儡柏贵遗骂名。
①路 线 建立联军委员会,殖民统治四秋春。
联军北上占天津,美俄“调停”亦随军。
四国胁迫清政府,《天津条约》忙签定。
②《天津条约》 公使进驻北京城,舰船长江自由行。
内地经商又传教,十口通商②有南京。
赔款英法六百万,值百抽五③后确定。
2、第二阶段(1859-1860) 大沽清军败联军,英法增兵取津京。
奕訢议和咸丰遁,火烧圆明订协定。
《北京条约》 增开天津为商埠,《天津条约》续承认。
掠夺华工为劳工,割占九龙增赔银④。
3、俄国侵华 英法美俄侵华异,俄占领土最典型。
瑷珲岭南六十万⑤,江东四十自北京⑥。
勘分西北四十四⑦,西北七万后议定⑧。
三、影响
1、政治方面 半殖半封初加深,丧失主权惊国人。
投靠列强成工具,中外镇压太平军。
清朝政局有变动,洋务运动保大清。
2、经济方面 西方势力遍沿海,伸向内地倾商品。
封建经济渐解体,民族工业将诞生。
3、思想方面 洋务运动学西方,宗教侵略渐加深。
[注释]
①三国:指法国、美国和英国。②十口通商:指琼州、淡水、营口、汉口和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③值百抽五:《天津条约》附件规定值百抽五的原则,即列强进出口中国海关的货物,中国最多只能收5%的关税。④增赔银:指《北京条约》清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⑤瑷珲岭南六十万:指《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⑥江东四十出北京:指《北京条约》割占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⑦勘分西北四十四:指《勘分西北界约记》和《北京条约》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⑧西北七万后议定:指中俄《改订条约》和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北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第三节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一、背景
1、政治因素
①封建统治 鸦片战后清赔款,搜括人民赋税增。
勒索百姓民困苦,矛盾激化民抗争。
②列强侵略 列强侵华新灾难,双重压迫民更困。
2.思想因素 秀全创立上帝教,著书立说①反清。
“赤子”信仰皇上帝,击灭“阎罗”求平等。
中西思想②巧结合,号召人民反清廷。
3.组织因素 云山组织上帝会,紫荆山区民贫困
挣断束缚毁神庙,领导核心初形成。
万人参加上帝会,争取自由去参军。
4、直接原因 两广民苦天灾频,广西桂平起义兴。
二、概况
1、走向全盛(1851-1856)
①进军南京 太平天国金田兴,东乡称王为首领。
永安建制③初建权,北上冯萧惜④牺牲。
攻克两湖赣皖苏,定都天京又进军。
②北 伐 林李⑤北伐趋北京,推翻清朝目标明。
敌我悬殊征战苦,孤军深入全牺牲。
北伐虽败牵敌军,有利天国东西征。
③西 征 天国西征赖汉英,进军两湖遇湘军。
翼王湖口显神威,巩固天京大本营。
天国东征秦日纲,攻破清军北大营。
④东 征 秦石会师破南营⑥,太平天国达全盛。
2、转折复兴(1856-1860)
①天京事变 天京变乱盛衰分,东王逼封激矛盾。
北王滥杀翼出走,小生产者局限性。
“朝中无将”清反扑,重建两营围天京。
②军政举措 天国后期新举措,重用陈李⑦掌军政。
干王颁布新纲领,《资政新篇》图振兴。
陈李合力破两营,三河大捷歼湘军。
3.走向败落(1860-1864)攻取江浙李秀成,英法上海袭义军。
安庆英王塵战激,退守庐州旋牺牲。
清军三路⑧攻义军,湘军攻破天京城。
4、《天朝田亩制度》(1853)
①内 容 太平天国颁纲领,土地制度图变更
a分配土地 天下田归天下人,原则无处不均匀。
按户分田依年龄,平均分地民欢腾。
b分配产品 无私物物归上主,留足口粮圣库行。
c目的 方案无处不均匀,理想社会民欢欣。
②评 价 天国革命新纲领,革命局限两面性。
a革命性 废除封建私有制,反封思想达峰顶。
b局限性 战乱分田缺环境,绝对平均难施行。
5、失败原因
①主观方面 天国失败多原因,农民局限为根本。
纲领空想难施行,将士参军图生存。
首领争权多内讧,偏师北伐断前程。
②客观方面 中外勾结齐镇压,联合绞杀太平军。
③教 训 阶级时代局限性,农民革命难取胜。
三、影响
1、性 质 农民反封反侵略,功绩巨大多特征。
2、功绩
①政治
a反封建 打击清朝促崩溃,纵横华夏十多省。
b反侵略 武装反抗侵略者,西方殖民⑨梦未成。
②思想方面 农民战争最高峰,思想组织超前人。
③经济方面 对外通商求平等,民族工业⑩方案新。
④对外方面 亚洲民解互促进,重创列强立功勋。
[注释]
①著书立说:指《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党世训》。②中西思想:洪秀全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和西方基督教教义结合起来。③永安建制:指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称天王,在永安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④冯萧:指冯云山、萧朝贵。⑤林李:指林风祥、李开芳。⑥两营:指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⑦陈李:指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⑧三路:指湘军主力进攻一京,淮军和常胜军(1862年,华尔组织的“洋枪队”后改为“常胜军”)进攻苏州、常州;左宗棠率湘军一部在英法支持下进攻浙江。⑨殖民:指太平天国运动粉碎了列强将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⑩民族工业:指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第四节 新思想的萌发(19世纪四五十年代)
一、背景
1、清朝思想 战前理学①压人民,反清思想遭查禁。
控 制 乾嘉学派②唯考据,莫论国事夜沉沉。
2 鸦片战争 鸦片战后危机深,封建志士渐觉醒。
影 响 揭露腐败挣枷锁,经世致用除弊政。
强国御侮探新知,学习西方思想兴。
二、地主阶级的新思想(四十年代)
1、林则徐 则徐广东设译馆,编译书籍为抗英。
《各国律例》《四洲志》,仿制战船说海军③。
“师夷长技”第一步,学习西方第一人。
2、魏源 《海国图志》魏源著,师夷长技制夷人。
西方史地最详实,探索救国启后人。
3、其他 《康輶纪行》为姚莹,西藏边防提防英。
《瀛环志略》④说史地,军器书籍专家新。
三、农民阶级的新思想——《资政新篇》(1859)
1.内容 干王建国新方案,改革内政举措新。
①政治 以法治国统政令,舆论监督选举兴。
②经济 发展工商学西方,兴办保险奖发明。
③文教 新式学校设医院,鸦片人贩全查禁。
④外交 中外通商广交流,自由独立求平等。
2、评价 天国后期纲领新,进步局限两分明。
①进步性 救国救民新方案,资本主义最鲜明。
②局限性 救国纲领太先进,农民利益未反映。
社会条件欠具备,战事紧急难施行。
[注释]
①理学:宋朝时以程颢、程颐和朱熹等人,以儒家思想为主,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②乾嘉学派: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讲究训诂考据的学派。③说海军:指林则徐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④《瀛环志略》:作者徐继畬,系统介绍世界各国的史地概况。
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兴起和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形成
(19世纪60年代初-1901)
第一节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一、背景
1、政治因素 二鸦战后政局新,中外“和好”设衙门①。
农民起义列强侵,内忧外患困清廷。
2、派系因素 汉族督抚初掌权,学习西方两派分。
列强赏识洋务派,慈禧暂助保大清。
3、科技因素 西方科技传中华,机器生产初引进。
4、直接因素 湘军占领安庆城,兴业镇压太平军。
二、概况
1、军事工业 “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三十春。
(60年代) 前期“自强”办军工,安庆军械榕船政②。
上海江南制造局,崇厚创业在天津③。
2、民用工业 后期“求富”兴民用,轮船招商矿开平④。
(70年代后) 汉阳铁厂鄂织布⑤,辅助军工谋利润。
3、兴办海军 日侵台湾海防兴,十年初建三海军。
(70-80年代) 北洋南洋与福建,海军衙门清设定。
4、新式教育 新式学校育才俊,出国深造留学生。
三、影响
1、失败原因 洋务失败多原因,封建落后为根本。
①主 观 举措未改封建制,洋务分散无核心。
②客 观 洋匠挟技谋私利,顽固⑥阻挠事难成。
2、评价 ①性质 封建洋务来领导,维护统治最鲜明。
②政治上 洋务富强梦未成,中华落后受欺凌。
③经济上 引进外技育贤能,近代工业初勃兴。
④外交上 经济侵略遭抵制,强国御侮有海军。
[注释]
①衙门:指总理衙门。②安庆军械榕船政:指安庆军械所和福州船政局。③天津:指天津机器制造局。④轮船招商矿开平:指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⑤鄂织布:指湖北织布局。⑥顽固:指顽固派。
第二节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条件 ①历史因素 民资产生多原因,萌芽①明清已产生。
②外来因素 西方侵华断萌芽,世界市场一部分。
③市场因素 封建经济渐解体,商品劳力市场兴
④技术因素 外企刺激传技术,近代工业初引进。
⑤资本因素 官僚地主与商人,投资工业获利润。
2、概 况 上海发昌机器厂,贻来牟坊在天津③。
广东南海继昌隆,女工缫丝多艰辛。
3、影 响 民族工业初诞生,资产阶级初产生。
①政治方面 中国民资两面性,压迫束缚要革命。
力量弱小又妥协,社会性质④是根本。
②经济方面 民族工业初诞生,经济结构有变更。
资本主义新工业,产生发展多艰辛。
③思想方面 维新思想亦产生,阶级要求初反映。
二、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19世纪四五十年代)
1、背 景 无产阶级早诞生,外商企业⑤招工人。
洋务民资新企业,产生工人数万人。
2、特 点 中外工人有共性,近代工业联系紧。
①三大共性 远大理想觉悟高,组织纪律超前人。
②三大特点 中国工人新环境⑥,三大优点是特征。
a革命性强 三重压迫⑦特贫困,中国工人最革命。
b工农联盟 出身农民来乡村,便于联盟败敌人。
c高度集中 人数虽少但集中,宣传组织利抗争。
③早期斗争 经济斗争为主体,香港罢工反外侵⑧。
[注释]
①萌芽:指资本主义萌芽。②天津:指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③社会性质: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④外商企业: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外商通商口岸设船坞和工厂招收中国工人。⑤新环境: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⑥三重压迫:指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⑦反外侵:指1858年香港两万多工人罢工反对英法联军侵占广州,中法战争(1883—1885)期间,香港工人罢工拒装法货并谋炸法舰。
第三节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一、背景
1、日本方面 明治维新日强盛,市场狭小民抗争。
对外侵略转危机,“大陆政策”早制定。
2、列强方面 英美侵华需帮手,列强纵容助日本。
德法乘机夺权益,俄国“中立”存戒心。
3、清朝方面 清朝腐败望调停,“万寿庆典”求和平
避战求和定国策,消极抵抗败局定。
4、直接原因 近邻朝鲜兴义军①,清军赴朝日增兵。
二、概况
1、第一阶段(94、7—9)丰岛牙山袭清军,中日甲午兴战争。
①平壤战役 平壤御敌左宝贵,志超狂逃到国境。
②黄海战役 黄海战役起风云,重创日舰主力存。
致远经远沉碧海,民族英雄②照汗青。
舰队受命退威海,黄海海域日逞能。
2、第二阶段(94、10-95、4)战火燃烧到国境,两大半岛炮声声。
①辽东战役 辽东御敌聂土城,日军占领九连城。
敌寇登陆花园口,占领大连屠旅顺③。
②威海战役 威海提督④求歼敌,鸿章军令违军心。
北洋舰队全军没,洋务富强梦未成。
3、胜负因素 甲午战败多原因,封建落后为根本。
①主观 避战求和望调停,将领溃逃乱军心。
②客观 日本先进久备战,日军残暴装备新。
三、影响
1、《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李伊⑤订,割占三岛⑥赔白银⑦。
(1895、4) 开设工厂免收税,苏杭沙渝⑧泊日轮。
2、条约影响
①政治方面 割让领土给日本,中国主权不完整。
刺激列强来瓜分,民族危机渐加深。
②经济方面 巨额赔款民负增,便利列强经济侵。
开设工厂输资本,民族工业遇敌人。
内地口岸通航运,列强势力内地申。
③总体方面 分割世界输资本,社会性质⑨又加深。
3、三国干涉还辽 远东态势大变更,日本强盛三国惊。
干涉还辽俄法德,日本勒索[10]苦国民。
4、台湾人民反割台抗争(1895-1945)
①原 因 条约割台给日本,台湾人民发檄文。
反对割台建义军,誓与台湾共亡存。
②战 役 抗日领袖刘永福,大甲溪边战日军。
义军彰化鏖战急,嘉义大摆地雷阵。
徐骧殉国曾文溪,清朝封锁日占领。
抗敌五月百余战,歼敌三万立功勋。
③意 义 维护统一爱国情,反对侵略显精神。
英勇斗争五十年,争取回归久抗争。
[注释]
①兴义军:指朝鲜东学党起义。②民族英雄:指邓世昌、林永升等人。③屠旅顺:指日本在旅顺屠杀两万多人。④提督:指海军提督丁汝昌。⑤李伊:指李鸿章和伊藤博文。⑥三岛:指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⑦赔白银:指清朝赔款二亿两。⑧苏杭沙渝:指苏州、杭州、沙市和重庆。⑨性质: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⑩日本勒索:指日本勒索“赎辽费”3000万两白银。
第四节 戊戌变法(1898年)
一、背景
1、政治因素— 甲午战后遭瓜分,民族危亡终来临。
民族危机 资产阶级维新派,救亡图存去抗争。
2、经济因素 戊戌变法多原因,民资发展为根本。
①民资发展 民资壮大初登台,阶级基础已奠定。
②发展因素 民资发展两原因,列强侵略双面刃。
自然经济又分解,民族危机达峰顶。
清朝政策亦变更,民间设厂财税增。
3、理论因素— 维新思想早产生,代表王韬郑观应。
早期维新思想 发展工商又商战,倡导西学学校兴。
君主立宪废旧制,民资利益全反映。
4、思想宣传 康梁宣传方式频,万木草堂说维新。
①著书办学 东西思想巧结合①,著书“二考” ②新理论。
封建理论遭冲击,维新思想入人心。
《变法通议》梁启超,宣传变法为生存。
②上书办报 “公车上书”反日本③,爱国救亡运动兴。
《中外纪闻》强学会,报馆学会似春笋。
③两派论战 封建势力反维新,两派论战大辩论。
君主立宪要变法,倡导西学利维新。
西方思想广传播,思想解放民觉醒。
5、组织因素 《应诏统筹全局折》,变法施政有纲领。
①保国会 领导机构保国会,百日维新用新人。
②变法结构 总理衙门上行走,南海④参政拟法令。
大学译书⑤梁担任。起草诏书四章京⑥。
皇帝重用维新派,光绪下诏⑦举措新。
二、概况(1898、6、11-9、21)
1、举措 ①政治 官民上书机构精,旗人寄生特权禁。
②工 商 保护工商⑧奖发明,改革财政设邮政。
③军 事 精练陆军裁绿营,实行征兵添海军。
④文 化 新式学堂⑨废八股⑩,译书报馆留学生。
2、评价 ①进步性 百日维新影响深,维新志士得参政。
民资发展倡西学,封建官僚一度惊。
②局限性 政治主张⑾未施行,策略妥协未可论。
3、失败原因①主观方面 变法失败多原因,民资局限为根本。
脱离民众靠帝君,基础薄弱事难成。
②客观方面 人事任免由慈禧,直隶总督⑿控京津。
各省官员⒀反变法,世凯出卖祸降临。
太后政变害六君⒁,封建势大根基深。
4、教 训 阶级时代局限性,改良之路难通行。
三、影响
1、性质 民资上层来领导,改革运动最典型。
2、功绩①政治上 逐步改变封建制,君主立宪目标明。
②经济上 资本主义要发展,与时俱进要肯定。
③对外上 国难当头图存亡,激发国人爱国心。
④思想上 倡导西学兴民权,思想启蒙促觉醒。
[注释]
①东西思想巧结合:指康有为将西方政治学说和东方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②“二考”:指康有为代表作《新学内经考》、《孔子改制考》。③反日本:1895年“公车上书”,反对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改革迁都等主张。④南海: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百日维新期间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准许专折奏事。⑤大学译书:指光绪帝委任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的事务。⑥四章京:指光绪帝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为军机章京。⑦下诏:指1898年6月,光绪帝颁有《定国是诏》。⑧保护工商:指百日维新期间在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⑨新式学堂:指京师大学堂和各地中小学堂。⑩废八股: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内容为中国史事、清朝政治)。⑾政治主张:指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主张。⑿直隶总督:指慈禧亲信荣禄。⒀官员: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在百日维新期间支持变法。⒁六君:指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史称“戊戌六君子”。
第五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898-1900)
一、背景
1、政治原因— 九十年代列强侵,民族危机达峰顶。
民族危机 救亡图存各阶层,农民阶级亦抗争。
日英德国①侵山东,齐鲁大地起风云
2 直接原因— 侵华侦探传教士,勾结官府欺百姓。
传教士暴行 洋教遍布山东省,教会猖厥民抗争。
二、概况
1、兴 起 山东冠县旗帜明②,攻打教堂杀洋人。
(1898-1899) “扶清灭洋”声震天,反帝爱国最鲜明。
有利争取各阶层,盲目排外不防清。
2、发 展 山东反帝列强惊,清朝镇压③民赴京。
(1900年春夏) 运动受挫赴直隶,席卷津京震清廷。
东交民巷西什库④,处处杀敌快人心。
清朝改剿为“招抚”,对外宣战八国侵。
3、高 潮 八国联军⑤兴战争,廊坊杨村败敌人。
(1900年夏) 联军增兵犯天津,联合御敌聂士成。
保卫天津立功勋,德成攻打紫竹林⑥。
中外争夺老龙头⑦,殖民统治设衙门⑧。
北京陷落慈禧遁⑨,八国联军多罪行⑩。
4、失败原因 运动失败多原因,农民局限为根本。
中外联合齐镇压,运动虽败功绩存。
5、历史功绩 农民反帝新高峰,粉碎列强谋瓜分。
清朝统治受重创,民革高潮⑾终来临。
三、影响
1、《辛丑条约》
①政治 反帝组织被查禁,反帝官吏受严惩。
(1901)
②经济 赔款⒀四点五亿两,修订商约利船行。
③军事 大沽至京拆炮台,驻兵雄关⑿到北京。
④外交 六部为首外务部,东交民巷驻外军。
2、条约影响
①政治上 扶植工具为大清,列强侵华代理人。
②经济上 赔款勒索括人民,经济凋谢民贫困。
③军事上 禁止反帝又驻兵,列强控制压人民。
④外交上 使馆外务控清廷,策划侵华大本营。
⑤总 体 条约签订新标志,社会性质⒁终确定。
[注释]
①日英德国:指日本侵略山东威海卫,英国强租威海卫和德国强租胶州湾并把山东划分“势力范围”。②旗帜明:1898年秋山东冠县赵三多首次举起“扶清灭洋”大旗。③清朝镇压:1899年山东巡抚袁世凯血腥镇压义和团。④东交民巷西什库:指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⑤八国联军:1900年夏,英、法、美、德、意、日、俄、奥组成联军侵华,首领先后是英国中将西摩尔和德国元帅瓦德西。⑥德成攻打紫竹林:指义和团首领张德成指挥部众在天津攻打紫竹林租界。⑦老龙头:指义和团首领曹福田率领团众与八国联军在天津争夺老龙头火车站。⑧衙门: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成立都统衙门,实行殖民统治。⑨慈禧遁:指慈禧从北京逃往西安。⑩多罪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设立司令部,分区占领,烧杀抢掠。⑾民革高潮: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辛亥革命。⑿雄关:指山海关。⒀赔款⒀:指《辛丑条约》规定赔款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9.8亿两。⒁社会性质: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1901-1912)
第一节 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1905-1911)
一、同盟会成立(1905)
1、条件 ①阶级上 资产阶级初长成,阶级基础已奠定。
②思想上 革命思想广宣传,邹容天华章炳麟。
③组织上 革命团体广建立,统一领导势逼人。
2、成立(1905) 日本东京聚群英,政党成立订章程。
选举领袖①办《民报》,组织健全②新纲领③。
3、意义 民主革命新阶段,统一领导反清廷。
二、三民主义及其传播(1905-1907)
1、内容 民主革命有纲领,民族民权与民生。
①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复中华,革命手段反满清。
②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建共和,政治革命是根本。
③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核地价,地价收入④归国民。
家给人足国富有,土地制度图变更。
2、评价 资产阶级新纲领,政治经济全反映。
①进步性 民族独立与民主,进步局限两分明。
②局限性 反帝地制不彻底,民革任务难完成。
3、传播 康梁为首保皇派,维护清朝反革命。
①论战内容 革命保皇⑤三争论,是否暴动反清廷。
民主政治是否行,土地制度废或兴。
②论战影响 双方论战清浊分,三民主义深人心。
民主思想广传播,民革高潮渐来临。
三、革命党人武装起义(1906-1911)
1、目 的 推翻清朝建共和,系列起义反清廷。
2、萍浏醴起义 武装起义萍浏醴⑥,规模巨大促后人。
3、桂浙皖起义 孙黄暴动镇南关,浙皖秋瑾徐锡麟。
4、黄花岗起义 青史留名黄花岗,黄兴率领攻衙门⑦。
烈士牺牲⑧显精神,鼓舞斗志启后人。
[注释]
①选举领袖:1905年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②组织健全:同盟会本部设在东京,在上海、重庆、香港、烟台、汉口等地设支部。③纲领: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④地价收入:平均地权“指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化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⑤革命保皇:指革命派和保皇派。⑥萍浏醴:指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联合萍乡、浏阳、醴陵的会党,发动了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起义。⑦衙门:1911年4月黄兴在广州率领起义军猛攻总督衙门,因在农历三月二十九,故又称“三•二九”广州起义。⑧烈士牺牲: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第二节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1905-1911)
★一、清朝统治空前孤立(1905-1911)
1、背 景 世纪之交多风云,列强瓜分八国侵。
扶植清朝为工具,统治危机清新政。
2、清末“新政” 奖励实业练新军,派人留洋学堂兴。
清朝新政激矛盾,增加捐说民抗争。
3、“预备立宪”(1905-1911)
①原因 日本东京政党①兴,民主革命有精进。
三民主义反封建,清朝“立宪”“反革命”
②概况 出洋考察五大臣②,清帝下诏仿宪政。
皇帝独裁无民权,宪法大纲为钦定。
预备立宪士绅欢,海外康梁空欢欣。
“预备立宪公会” ③兴,立宪派别终形成。
责任内阁多满人④,独裁专制欺骗人。
③影 响 各派离心清孤立,参加革命反清廷。
二、武昌起义及其影响(1911)
1、有利条件 双十武昌起义兴,起义条件早奠定。
①阶级上 武汉民资力量强,知识分子聚群英。
②群众上 武汉列强侵略早,双重压榨民抗争。
③组织上 湖北地区多组织⑨,新军参加反清廷。
2、武昌起义 万事俱备风云变,武昌戒严无首领。
(1911、10、10) 主动起义熊秉坤⑩,光复武汉立功勋。
3、起义影响 湖北独立建政府⑾,“中华民国”国号新。
各省独立如席卷,清朝瓦解势喜人。
立宪官僚掌军政⑿,革命成功危机存。
[注释]
①政党:指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与东京。②五大臣:指载泽、徐世昌、端方、绍英、戴鸣慈五人。③公会:由张骞等人成立的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组织“预备立宪公会”。④多满人:1911年清朝设立的责任内阁,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⑤四省:指广东、湖南、湖北、四川。⑥保路同志会:四川立宪派成立的组织。⑦吴率领:四川同盟会会员吴永珊领导荣县起义。⑧鸣剑组织同志军:指同盟会会员龙鸣剑组织保路同志军包围成都。⑨多组织:湖北地区的革命组织有日知会、同盟会汉口支部,文学社和共进会等。⑩熊秉坤:有熊秉坤和金兆龙。⑾政府:指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⑿掌军权: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多省脱离清朝独立,立宪派和旧官僚掌握大部分独立省份的领导权。
第三节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1912)
一、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
1、成立条件 ①政治上 辛亥革命起风云,各省独立反大清。
②组织上 资产阶级初掌权,选举领导为孙文。
③外交上 列强“中立”寻工具,南北和谈①局未定。
2、南京临时 中华民国都南京,国旗五色纪元新②。
政府成立 立法机构参议院,领导就职政府兴。
(1912、1、1) 资产阶级为主体,立宪官僚亦参政。
3、政府举措
①经济 政府颁布多法令,发展工商实业兴。
②政治 禁贩华工除酷刑,自由平等禁儒经。
③外交 对外《告各友邦书》,承认条约不平等。
争取列强助民国,与虎谋皮事未成。
4、《临时约法》
①主 权 《临时约法》初颁行,国家主权归国民。
②民 权 国内各族全平等,民主自由选举兴。
③体 制 政治体制三权分③,立法司法与行政。
政府体制内阁制,总理副署掌军政。
④目 的 限制独裁护共和,民主宪法④反帝君。
二、北洋军阀篡夺革命果实(1912、3)
1、主观原因 革命失败多原因,反帝反封未完成。
民资发展不充分,阶级局限为根本。
立宪官僚又进攻,孙文辞职袁接任。
2、客观原因 辛亥革命列强惊,调兵武汉订协定⑤。
①列强干涉 各省独立清瓦解,“中立”寻找找理人。
胁迫清朝启用袁,策划和谈反革命。
民国外交图妥协,列强干涉续调兵
对华外交又孤立,经济封锁计得逞。
②军阀两手 袁任总理掌军政,进攻南方又反清。
通电逼宫⑥帝退位,就任总统都北京。
3、教 训 辛亥革命教训深,民资软弱妥协性。
革命任务未完成,救国救民待探寻。
三、辛亥革命功绩及意义
1、性 质 辛亥革命反帝封,民主革命最典型。
2、功绩
①政治上 推翻清朝建共和,君主专制终寿寝。
打击列强易工具,中华政局不稳定。
②思想上 民主自由民欢欣,民主共和入人心。
③经济上 推翻清朝办实业,民族工业大跃进。
④外交上 亚洲民解⑧互促进,亚洲人民新觉醒。
[注释]
①南北和谈:1911年冬南方革命军代表伍廷芳和北京政府代表在上海英租界举行和平谈判。②纪元新:指中华民国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③三权分:指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④民主宪法:指《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⑤协定:指武昌起义不久,日本与清朝签订出售武器合同。⑥通电逼官:1912年2月,袁世凯指使段祺瑞等四十多名将领通电要求清朝立即采用共和政体。⑦从此停:指辛亥革命结束二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⑧亚洲民解:指在辛亥革命的同时,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也爆发了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
第四章 北洋军阀的统治(1912—1919)
第一节 北洋军阀统治的确立(1912-1916)
一、袁世凯独裁专制,践踏民主
1、专制独裁 北京政府袁执政,控制内阁“热衙门” ①。
(1912-1913) 独裁胁迫唐辞职②,北洋扩军裁南军。
反对组阁杀教仁,罢免都督达三省③。
“二次革命”遭镇压,统一南方势强盛。
2、复辟帝制 强迫选举正总统,政党国会④遭查禁。
(1913-1916) 废除约法颁约法⑤,总统独裁似帝君。
民主制度全践踏,“中华帝国”国体兴。
倒行逆施逼民反,护国声中见鬼魂。
二、革命派维护民主,反对独裁
1、“二次革命“(1913) 教仁改建国民党,国会选举获全胜。
①起因 议会斗争图组阁,限制独裁党抗争。
“宋案”惊破组阁梦,袁免都督达三省。
②概况 赣苏皖粤皆独立,湖口讨袁李烈钧。
③结果 敌强我弱党涣散,“二次革命“事未成。
2、护国运动(1915-1916)政党国会遭查禁,革命党⑥人又抗争。
①起因 维护民主反复辟,参加护国各阶层。
②概况 革命派 《讨袁宣言》反独裁,参加护国李烈钧。
立宪派 国体问题有梁文⑦,反对复辟若地震。
实力派 蔡锷组织护国军,进军南方⑧民响应。
③结果 各省独立似春笋,护国运动初获胜。
民主共和烙民心,复辟倒退难得逞。
三、日本侵华(1914-1918)
1、侵华格局 一战侵华格局新,战前六国⑨今日本。
对德宣战侵山东,独霸中华露野心。
2、《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⑩略说明,控制山东三顾问[11]。
(1915、5) 南满内蒙有特权,沿海港岛想独吞。
中日合办冶萍[12],合办军械及警政。
3、皖系卖国 皖系执政借款兴,同意日本鲁驻军。
[注释]
①“热衙门”:指袁世凯安排亲信把持军事、财政、内政、外交等要害部门。②唐辞职:指为反对袁世凯独裁,唐绍仪等同盟会员纷纷辞职。③三省:1913年袁世凯罢免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④政党国会:指1913年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初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⑤约法:指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独裁的《中华民国约法》。⑥革命党: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1919年中华革命党改为中国国民党。⑦梁文:指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⑧南方:指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宣布云南独立,进军四川、贵州、两广。⑨战前六国:指英、俄、美、法、德、日。⑩“二十一条”: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作为支持袁世凯称帝的条件,从此形成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11]顾问: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顾问。[12]汉冶萍:指武汉,大冶,萍乡。
第二节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912-1919)
一、背景
1、外 因 民资发展有外因,一战列强乱纷纷。
欧美侵华有减省,民族工业夹缝兴。
2、内因 ①上层 推翻清朝民欢欣,民资政治地位升。
民国经济多举措,奖励发展实业令。
②中 层 民资兴业办团体①,实业救国②势喜人。
③下 层 抵制日货③倡国货,反帝爱国民抗争。
二、概况
1、发展表现 新建厂矿六百多,一亿三千新资本。
纺织面粉发展快,南张北周④荣氏⑤兴。
2、特征 ①体系方面 重工薄弱轻工盛,工业体系不完整。
②资本方面 外资垄断资本大,民资薄弱难抗衡。
③地位方面 自然经济占优势,民资发展难兴盛。
3、结果 战后列强又重来,民族工业又凋零。
三、影响
1、政治方面 民资工业达峰顶,工人壮大罢工频⑥。
①无产阶级 民革转变党成立,阶级基础已奠定。
②资产阶级 民族工业新跃进,民资壮大又觉醒。
民主共和兴实业,两大思潮浪袭人。
2、经济方面 民族工业新发展,经济结构在变更。
轻工产品多出口,世界市场有更新。
3.文化方面 民资发展反封建,文化领域探索新,
倡导西学新文化,民主科学旗帜明。
[注释]
①团体:指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②“实业救国”: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两大思潮。③抵制日货:1915年中国人民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④南张北周:指张謇和周学熙。⑤荣氏:指荣宗敬、荣德生兄弟。⑥罢工频:1912-1919年中国工人爆发了一百三十多次罢工。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19-1923)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1915-1919)
一、背景
1、经济因素 一战民资新跃进,民资壮大又抗争。
民主政治要实现,思想解放是根本。
2、思想因素 新式学堂留学兴,启蒙思想又动进。
西方思想传中华,民主共和深民心。
3、政治因素 辛亥失败列强侵,扶植工具战乱兴。
4、直接因素 封建思想根基深,尊孔复古逆流兴。
宣传儒学图复辟,知识分子①难容忍。
二、概况(1915-1919)
1、兴 起 上海创办《新青年》,抨击尊孔反帝君。
民主科学新口号,运动中心转北京。
“兼容并包” ②招贤能,北京大学聚群英③。
2、前期内容(1915-1917)三大提倡三反对④,文化运动内容新。
①提倡民主科学 民主科学两先生,反对封建治病症。
②提倡新道德 口号“打倒孔家店”,揭批礼教说“狂人” ⑤。
③提倡新文学 文学革命有两文⑥,形式自由内容新。
3、新 发 展 十月革命⑦传中国,思想宣传有变更。
(1918-1919) 大钊文章⑧说革命,社会主义旗帜明。
三、影响
1、性 质 前期民资反封建,后期马列初飘扬。
2、功绩 ①重创儒学 封建思想受重创,人民思想大解放。
②传播西学 自然科学得发展,民主科学初弘扬。
③宣传马列 社会主义新思想,中国革命新方向。
五四运动初动员,运动功绩永难忘。
[注释]
①知识分子:指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后来他们中间有些人转变为共产主义者。②“兼容并包”:新文化运动期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招能纳贤,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③群英:指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④三大提倡三反对:指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⑤“狂人”:指鲁迅的《狂人日记》。⑥两文:指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⑦十月革命:1917年11月(俄历10月),俄国无产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⑧大钊文章:指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第二节 五四爱国运动(1919、5-6)
一、背景
1、政治因素
①列强侵略 一战侵华数日本,人民反帝高潮兴。
②封建统治 军阀统治危机深,独裁混战民难忍。
卖国列强代理人,阶级矛盾为根本。
2、阶级因素 民族工业又发展,工人壮大罢工频。
3、思想因素 民主科学新文化,思想解放民觉醒。
十月革命传中华,指明革命道路新。
4、直接因素 巴黎①列强欺国人,正义要求②全否定。
废除特权不承认,激发国人爱国心。
二、概况
1、第一阶段 五四北京起风云,学生游行口号频。
(1919、5) 废除特权拒签约,内除国贼主权争。
火烧曹宅③总罢课,全国学生皆响应。
2、第二阶段 上海声援罢工兴,运动中心转申城。
(1919、6) 工人阶级初登台,五四运动初获胜。
罢免国贼④释学生,和约拒签民欢欣。
三、影响
1、性 质 五四反帝反封建,革命彻底超前人。
2、各阶层作用 爱国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主力军。
知识分子⑤来领导,席卷全国各阶层。
3、思想方面 启导觉悟促团结,席卷全国一百城。
促进马列广传播,中共成立有理论。
4、革命范畴 中国革命方向新,世界工运一部分。
五四工人领导新,民主革命新里程。
[注释]
①巴黎:1919年,协约国在巴黎召开一战后分赃会议,由英法等国操纵会议。②正义要求: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废除列强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一战中日本夺取的山东特权等要求。③曹宅: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④罢免国贼:指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⑤知识分子:指李大钊、陈独秀等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 7)
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 件
①阶级基础 中共成立多原因,阶级基础早奠定。
民资发展多工人,五四登台领导新。
②组织基础 早期组织①沪首建,中外建立纷纷兴。
长沙武汉京济南,广州巴黎与东京。
③思想基础 五四马列传播频,宣传马列到基层。
马列工运相结合,成立政党顺民心。
④国际指导 国际②代表来中华,政党成立有促进。
2、成 立 中共一大定纲领,名称中共说革命③。
(1921、7) 共产主义为目标,成立机构④有核心。
中心任务亦确定,组织工人领工运。
3.意 义 中共诞生意义深,革命面貌焕然新。
①性质 工人阶级新政党,领导人民闹革命。
②领导新 中国革命新统领。代表中华各阶层。
③理论新 马列主义来指导,新型政党为人民。
④目标新 共产主义为目标,领导人民奔光明。
二、“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2)
1、政治因素 战后列强又侵华,扶植军阀再瓜分⑤。
军阀混战⑥民难忍,两大统治压人民。
2、制 定 中共“二大”沪举行,分析国情定纲领。
①分析国情 社会革命两性质⑦,对象动力⑧两分明。
②制定纲领 共产主义为高纲,反帝反封低纲领。
③加入国际 加入国际为支部,二大召开意义深。
3、意 义 民主革命定纲领,中国革命方向明。
三、工人运动首次高潮(1921-1923)
1、概 况 “一大”确定党中心,组织工人为工运。
百次罢工多取胜,二七罢工达峰顶。
京汉铁路总工会,同盟罢工敌人惊。
直系镇压成惨案。工运失败教训深。
2、教 训 封建列强势强盛,单枪匹马难取胜。
革命阶级要联合,统一战线须建成。
[注释]
①早期组织:1920年,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建立于上海、北京、济南、武昌、长沙、广州以及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②国际:指共产国际(1919—1943年)③革命:1921年党的“一大”提出党的奋斗目标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④机构:指中共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宣传和组织工作。⑤再瓜分:1922年初,英美日等国在华盛顿会议上,达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协议。⑥军阀混战:1920年直皖战争,皖系失败;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取胜。⑦两性质:1922年中共“二大”指出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⑧对象动力:1922年中共“二大”指出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民主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第六章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与失败(1924—1927)
第一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1924)
一、背景
1、必要性 列强封建势强盛,单枪匹马难取胜。
2、可能性 统一战线能建成,有利条件略说明。
①中共“三大”(1923) 二七罢工教训深,中共“三大”穗举行。
a内容 决定合作建统战,合作方针初确定。
党内合作①三独立②,四大阶级③结同盟。
b评价 “三大”召开促合作,大会局限略说明。
革命领导未确定,右倾错误埋祸根。
②国 民 党 合作对象国民党,有利革命略说明
真正革命民主派,建立根地有威信。
二次护法④又未成,孙文转变改组兴。
③共产国际 首倡合作起马林,建议改组劝孙文。
国共合作办军校,共产国际指导合作兴。
二、国民党“一大”(1924、1)
1、内 容 二四“一大”穗举行,改组问题共讨论。
①组织合作 公布宣言⑤定纲领,合作局面喜形成。
个人身份全入党,党内合作同革命。
②三民主义 与时俱进新三民⑥,反帝侵略民平等。
一般平民有民权,节制资本地平均。
联俄联共助农工,三大政策⑦为核心。
2、纲领异同 国共民革目标明,纲领异同略说明。
①相似处 两党合作有基础,纲领相似反帝封。
三民主义低纲领,任务相近共抗争。
②不同处 两党纲领有区别,阶级不同为根本。
人民民主分田地,共产主义要实行。
3、意 义 国共合作统战兴,开展国民大革命⑧。
三、黄埔军校的建立(1924、5)
1、目 的 国民革命武装兴,黄埔军校⑨为革命。
2、特 征 政教军训皆重要,培养爱国新精神。
3、作 用 建立军队有基础,军人摇篮育贤能。
[注释]
①党内合作:指共产党员以个人加入国民党。②独立: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仍保持共产党员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的独立性。③四大阶级:指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④二次护法:1921-1922年,孙中山在广州再次举起护法旗帜,准备北伐,后因陈炯明叛变而失败。⑤宣言:指1924年《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⑥新三民:指新三民主义。⑦三大政策: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⑧大革命:1924-1927年间,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⑨军校:1924年在广州黄埔建立的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第二节 国民革命的兴起(1924-1925)
一、背景
1、政治因素 战后列强又侵华,扶植工具反革命。
军阀独裁压人民,混战卖国民难忍。
2、组织因素 国共合作统战兴,纲领相似反帝封。
“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勃然兴。
二、概况(1924-1925)
1、北京政变与 直奉军阀又战争,玉祥政变囚曹锟①。
军阀分化 邀请孙文谋大计,统一中国谋和平。
(1924年秋) 冯邀段张②军易名③,遭受排挤段执政④。
2、北上宣言与 北上宣言显决心,反帝反封旗帜明。
国民会议运动 国民会议要召集,统一中国目标明。
(1924年冬) 国民会议全国兴,反帝反封为核心。
3、五卅运动(1925、5-秋)五卅惨案⑤运动兴,镇压工运有日英。
①概 况 上海三罢建组织⑥,正义要求显决心。
取消领事裁判权,惩凶赔偿永撤军。
②受挫原因 运动受挫多原因,势单力薄为内因。
民资⑦妥协离统战,列强大资⑧反革命。
部分条件⑨获承认,停止罢工实力存。
③省港大罢工 五卅运动卷中华,中外声援⑩列强惊。
省港罢工委员会,领导罢工有特征。
罢工坚持十六月,世界最长重创英。
④意 义 五卅反帝掀高潮,北伐基础已奠定。
4、广东革命根 进攻广州陈炯明,革命政府⑾两东征。
据地的巩固 省港东江⑿民支持,全歼叛军改组兴。
(1925) 国民政府⒀初建立,所属军队称国军⒁。
广东根地为后方,北伐条件又奠定。
[注释]
①曹锟:直系首领,时任北京政府总统。②段张:指段祺瑞和张作霖。③易名:冯玉祥政变后,脱离直系军阀,把部队改名为中华民国革命军,自任总司令。④段执政:1924年冯玉祥北京政变后,段祺瑞被奉系及冯玉祥推为北京临时政府执政,1926年被逐下台。⑤五卅惨案:1925年5月30日,英国巡捕在上海南京路对示威游行的学生、市民开枪射击,死伤多人。⑥组织:指上海工商学联合会。⑦民资:指民族资产阶级。⑧列强大资:指帝国主义和大资产阶级。⑨部分条件:指工会合法权利,增加工资,抚恤死伤工人和学生等条件。⑩中外声援:北京、广州、香港等地各界通过多种形式支持上海罢工斗争,苏联工人游行示威支持中国人民反帝斗争。⑾革命政府:指1921-1925年间陆海军大元帅府,又称广东革命政府。⑿省港东江:指省港工人和东江农民。⒀国民政府:指1925-1927年初广州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⒁国军:指国民革命军。
第三节 国民革命的发展(1926、7-1927、3)
一、背景
1.组织条件 北伐条件已奠定,国共合作齐抗争。
2.群众基础 五卅运动群奋起,思想宣传①民觉醒,。
3.后方基地 广东根地又巩固,建立国民革命军。
4.军阀分化 玉祥政变后革命,军阀分化②利人民。
5.直接因素 国民革命敌人惊,直奉勾结③反革命。
国民政府受威胁,主动北伐兴战争。
二、概况(1926、7-1927、3)
1、北伐进军 北伐战争反帝封,统一中国除三人④。
①解放南方 攻克两湖战两桥⑤,占领武昌灭吴军。
南北合击占南昌,进军闽浙取沪宁。
国民政府迁武汉,南方解放北兴军。
②进军中原 五原誓师⑥冯玉祥,进军中原⑦似风云。
武汉派兵攻河南,郑州会师败奉军。
南京派军亦北进,占领徐州势喜人。
2、工农运动发展 湘赣建立总工会,工人纠察助北征。
①工人运动 汉阳罢工断军火,省港工人随军征。
上海工人三起义,陈周⑧领导败敌人。
②农民运动 三省⑨成立省农协,湖南农运是中心。
打土豪,分田地,农民政权武装新。
“一切权力归农会”,支持北伐成主人。
考察农运有报告⑩,歌颂农运“好得很”。
3、汉口九江收 国民革命重创英,制造惨案⑾民抗争。
复英租界(1927、1) 汉口九江收租界,收回权益意义深。
三、北伐胜利因素
1、政治方面 北伐胜利多原因,国共合作为根本。
2、军事方面 集中兵力各击破,将士英勇党先锋⑿。
3、民心方面 工农支持助战争,军阀分化利革命。
[注释]
①思想宣传:指1924年底至1925年春,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广泛宣传国共两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②军阀分化:指冯玉祥等人脱离封建军阀控制,倾向革命。③直奉勾结:1926年,吴佩孚和张作霖达成谅解,结成反革命联合战线。④三人:指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奉系军阀张作霖。⑤两桥:指汀泗桥、贺胜桥。⑥五原誓师:1926年秋冯玉祥率军在内蒙古西部五原誓师,参加国民革命。⑦中原:指河南一带。⑧陈周:指陈独秀和周恩来。⑨三省:指湖南(湘)、湖北(鄂)和江西(赣)。⑩报告:指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⑾制造惨案:1926年秋到1927年春,英军在长江流域先后制造万县惨案、一•三惨案,九江惨案和南京惨案。⑿党先锋:指共产党先锋模范作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所属叶挺独立团屡建奇功,第四军被称为“铁军”。
第四节 国民革命的失败(1927、4-7)
一、大革命失败因素
1、客观因素
①列强干涉 国民革命列强惊,西方干涉惨案频。
万县一•三与南京,直接干涉计未成。
寻找工具反中共,支持右派反革命。
②右派破坏革命
a西山派反共 邹鲁谢持反三民①,西山会议施逆行。
另立中央②搞分裂,右派反共日渐深。
b蒋汪反共 反共事件中山舰,中共退出第一军。
提出整理党务案,排挤中共掌军政③。
两湖④右派多反共,中外勾结惨案兴。
上海四一二政变,局部失败有牺牲⑤。
c失败标志 武汉七一五政变,最终失败业未竞。
2、主观因素—陈独秀
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中共年轻无经验,妥协退让行右倾。
中山事件党务案⑥,步步退让教训深。
面对反共大屠杀,手无寸铁徒悲愤。
二、大革命的功绩及教训
1、性 质 国共领导大革命,反帝反封超前人。
2、功绩 ①政治上 军阀统治被推翻,重创列强显精神。
②思想上 宣传反帝反封建,中共纲领印人心。
③军事上 部分武装初掌握,酝酿起义续革命。
④群众上 广大人民受洗礼,前仆后继又前进。
3、教 训 掌握革命领导权,掌握武装好抗争。
[注释]
①反三民:国民党右派邹鲁等人公开反对三大政策,破坏国共合作。②另立中央:1925年,西山会议派在上海另立“中央”,又称“沪派”。③军政:1926年,整理党务案被通过后,蒋介石夺取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务。④两湖: 1927年5月,在汪精卫纵容下,反动军官夏斗寅进攻武汉国民政府,被叶挺率部击退。与此同时,反动军官许克祥袭击湖南省总工会,省农民协会,大量捕杀共产党员。⑤牺牲:四•一二大屠杀中,共产党员汪寿华、陈延年、萧楚女等人被捕牺牲。李大钊等人也在北京被军阀张作霖杀害。⑥中山事件党务案:指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