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借他山之石 攻教坛之坚
——科研信息推介之五
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是我们共同的困惑,谁来给老师解压?这是我们共同的期许。也许100个中学老师的教育案例会让我们找到一些答案,些许安慰,回为这里面有你我的影子,也有我们学生的故事,它来自于我们身边,固而更能打动心弦。以下择选只言片语,姑且一看。
1.教师版《长恨歌》:
我恨学生!
一恨学生常常好心当作驴肝肺! 二恨学生常常阳奉阴违两面派!
三恨学生常常狡辩无赖不认帐! 四恨学生常常明知故犯耍赖皮!
五恨学生常常无心向学无志趣! 六恨学生常常逃避责任不诚实!
七恨学生常常胸无大志做混混! 八恨学生常常一意孤行不听劝!
九恨学生常常无中生有骗老师! 十恨学生常常惟我独尊玩潇洒!
我恨学生,真真是恨铁不成钢!
2.教师网上跟帖:如果你恨一个人,让他去做教师,要享受生命,请远离教育。
专家点评:教师心情可以理解,但宣泄方式于事无补,而且有碍自身心理健康。因为面对不顺心的学生,重要的不是我们自己的感觉,而是他们的感觉,决定他们下一步如何动作的,不是我们的心态,而是他们的心态。所以光恨是没有用的,钢铁是无法“恨”成的。我是这样看以下十“恨”的:
一恨学生常常好心当作驴肝肺!如果教师的好心不被学生理解,那光责怪学生一方是没有用处的。学生必须理解教师的心,这是一种不合理要求。人与人要是如此容易互相理解,那教育也未免太简单了。再说,教师理解学生吗?教师之间互相理解吗?
二恨学生常常阳奉阴违两面派!学生如果发现谁表里如一谁倒霉,谁两面派谁占便宜。那么经过多年的训练,他们肯定会都不同程度地变成两面派。如此光恨学生是不行的,说不定我们自己也促使他们说谎呢!我们自己就都是“一面派”?公开课不作假吗?
三恨学生常常狡辩无赖不认帐!如果“坦白从严,抗拒从宽”,那聪明的学生就学会赖帐了。
四恨学生常常明知故犯耍赖皮!明知故放是学生的常态,“不知”而犯的错误在学生的错误中反而不占多数。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事事费力帮学生“分辨是非”了。哪个学生不知道上课不该说话?他之所以还说,有别的原因,你要解决问题,就要在那个原因上下功夫。感叹学生“明知故犯”,完全是浪费精力,浪费感情。
五恨学生常常无心向学无志趣!当你讨厌一件事的时候,如果有人表示“恨”你的这种“讨厌”,你会因此而改弦更张吗?恨不能使孩子爱学习。爱一般是由爱引起的,不是由恨引起的。
六恨学生常常逃避责任不诚实!让他承担责任,他才能增强责任感;让他承受得了责任,他才能增强责任感。恨,在这里也没有用处。
七恨学生常常胸无大志做混混!“大志”是由“小志”变来的,是由各种“小成功”培育起来的。如果一个孩子从来很少成功,你就无法要求他立大志,因为这对于他是没有意义的,那“大志”“立”在什么地方?所以,要学生立大志,就要极其耐心帮助他取得小成功,慢慢培养其自信。恨则无用。
八恨学生常常一意孤行不听劝!先想想我们自己是否总是固执地用简单的模式教育学生。如果是这样的,那在学生眼里,“一意孤行”者首先不是他自己,而是我们!我的经验,教师常常比学生更不听劝。
九恨学生常常无中生有骗老师!情况不清,不擅作点评。
十恨学生常常惟我独尊玩潇洒!我们会发现,在多数情况下,教师比学生更加“惟我独尊”。如果学生说“我的惟我独尊是跟您学的”,我们如何回答?
3.某老师名言:“老师有两种,一种是把学生当人梯,一种是为学生当人梯,我选择了后者”。
专家点评:把学生当人梯,学生成了老师的工具;为学生当人梯,教师成了学生的工具。
这两者我都反对,因为人有人的尊严,人不是工具。
甘为他人当人梯,表面看起来很高尚,实际上不但贬低了自己的人格,而且巧妙地贬低了对方的人格(使对方成了一个利用别人的)。
只有把帮助别人看成一种恩赐的人,才会自以为是别人的人梯。为他人做人梯,表面降低了自己,骨子里是居高临下。
“甘为别人当人梯”和“把别人当人梯”是同一种思维方式的两个术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平等意识。
4.优秀的老师大多起早贪黑,废寝忘食,没有双休、单休,顾上孩子、家庭,甚至顾不上修饰。每每听师德报告,充满的是悲哀。是不是教师只有牺牲了健康、家庭、亲情这些大家视如珍宝的东西之后,才能获得社会和大众的认可?难道我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不是为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只是为了证明教育工作的崇高和伟大吗?生活和工作这两者对任何一个人都必不可少,都不可偏废,可为什么这个问题出现在教师身上时,我们就可以视为理所当然,甚至理直气壮呢?
专家点评:活得很累,疲于应付,而不是兴致勃勃;有努力,没有活力,这是教育的悲哀。继续提倡这样的工作是不道德的,因为它显然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完成任务、创造业绩为本。继续提倡这样的师德也是反科学的,因为它在鼓励低效率,鼓励“拼体力换质量”。继续提倡这样的师德是开历史倒车,因为它是用老掉牙的农耕时代的“老黄牛”工作方式回应信息时代。我们需要的是现代人的师德、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工作方式。但是我们不能坐等什么人把新的师德恩赐给我们,不能坐等别人来解放我们。我们无法立刻改变环境,我们可以试着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因为教师的生存状态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生存状态;因为教师的生存状态不可避免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应把阳光带给学生,这种阳光,既是爱,是知识,也包括自身的气质和心态。
奉献生命与享受生命并不矛盾,悲壮不应该成为多数人的目标,悲愤不应该成为教师的常规心态。“拼体力换质量”的蛮干之路,我们只有致敬,却不提倡,正如“无功劳也有苦劳”并不值得提倡一样。教育生命因奉献而精彩,也因享受而精彩。
5.公务员工资一个劲地涨,教师工资涨幅要么干打雷不下雨,要么微乎其微,不明白《教师法》里的“教师的工资不低于×××”,何日才会生效!不明白为什么有个别教师打了学生一个耳光,新闻媒体立即会将它传遍天下,但《教师法》没得到落实,新闻媒体却盲人和聋子一样!!
专家点评:牢骚只能说了痛快,却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如果不能改变现实,就改变自己的态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点阿Q精神,只是千万不要太多。有才识有胆量,就痛快一点,应该赶快辞职,去找一个能挣大钱的地方,若不想这么做,那除了提意见外,剩下的只有调整自己的态度了,否则心理健康状况会进一步恶化,于事无补。理想是用于鼓舞自己的,千万别用之来挫伤自己,折磨自己。
6.实习老师,你为会么受欢迎?别时得左签名右约定,个别的还来个嚎啕大哭,泪眼盈盈,为什么我们与学生呆了这么久,却落个面目可憎?
专家点评:我们与实习老师相比,少了许多东西,多了许多“腐朽”。⑴日益麻木的心灵。从教数年后,大部分老师棱角被磨光,从试卷、练习开始,重复机械工作,没有了新鲜的刺激。⑵逐渐减了的热情。实习时,由于摸不着教学的门道,我们会极主动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向其他教师虚心请教。待教学几年,有的老师自以为有了一些教学经验,于是研究、反思、提升自己的热情开始削减,放松了对自己专业成长的要求。⑶步步趋向于功利。由于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分数不仅成了学生的命根,也成了教师的命根。学生的考分与教师的岗位考核、职称评定关系密切。教学更多地关注当下,关注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分数,而忽略了学生长远的素质提高。不知不觉中,考分一再上不去的所谓“差生”就成了烦心的代名词。功利教育牺牲的不仅是学生的未来,同时也牺牲了成长中的教师的智慧。⑷老曲顺口,老拳顺手。人常有惰性心理,喜欢走捷径,走老路,除了“三板斧”的教学招式,竟很难亮出“第四板”来了。⑸上升感的丧失。上升感与新鲜感都是生命力的表现,但二者有所不同,新鲜感是过去没有过的感觉,上升感则是一种自我超越的感觉。登山来做比方。一个人走在山坡上,如果他回头看,发现刚才站的地方比现在站的地方低,他得到的就是上升的感觉;如果他发现刚才站的地方比现在站的地方高,他得到的就是下降的感觉。一位教师回忆过去的工作,如果总觉得那时比现在能干,那时比现在辉煌,那时比现在高明,显然这个人是在走下坡路,他没有上升的感觉。若能发现过去的想法、做法错了,陈旧了,或者不全面,或者需要修改,那就有可能超越自己,找到上升的感觉。
正是这五点,使大多数老师或轻或重的染上了心理疾病,常感“未老先衰”。
7.在私立学校里教育更让我明白什么叫教育。在公立学校里在带好几个班并且每班人数80个左右的时候,我其实从未具体地关心过大多数学生的心灵。也就是说,在公立学校,我首先是一个学科老师而不是教育者,我每天大量的时间是用来备课而不是与学生交谈,我只考虑我提供什么而很少考虑学生需要什么。但在私立学校,这一切颠倒过来了,我不得不把更大量的时间花在与学生的沟通上,而用在备课上的时间却大大缩减了。我曾经为此抱怨,但现在看来,我花在与学生沟通上的时间不是太少,而是严重不足。我渐渐地明白,老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个学科老师。所以我这半年来依然沿袭的是公立学校的思维,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缺乏相互的理解,结果我对学生的爱与关心不能被学生感觉到,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而这段经历告诉我的另一个道理是,所谓的专业化,并不是知识化,老师的专业化应该首先指一种人际沟通的能力,其次才是学科知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该是教学能力的首要因素。从传统学科教师的角度讲,我是个相当优秀的教师,但是从教师专业化角度讲,我其实并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我的身上有着太多的缺点。
专家点评:教师最可贵的是反思精神,学生碰上有反思精神的老师是有福气。从教育角度说,我觉得私立学校可能比公立学校更锻炼人,普通学校可能比重点学校更锻炼人,差生可能比好学生更锻炼人。学生距离“学习机器”越远,他的人性就越突出,于是就容不得老师“目中无人”了。说来遗憾,我们常常会在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孩子身上感受到更多的人性的优点和弱点。我并不是说好学生缺乏人性,而只是说,当我们面对好学生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更多的功利主义,我们会侧重把他们看成“考试选手”、“道德样板”而忽略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有些好学生的生活质量可能反而不如某些差生——他们的“自我”消失了,他们需要戴着面具生活。
教育首先是人对人的影响,人与人的交流,知识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是大家交流的话题和媒介。我们到底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促进人与人的交流呢,还是通过人与人的某种关系(例如管理)来完成学习知识的任务呢?这是两条不同的思路。我赞成前一条。人不能成为知识的奴隶。知识是力量,而掌握这力量的是人。
8.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碰到学生认错,便长舒一口气,碰到学生犯犟,就头晕,总得想尽方法让之低头,实在没法就来点“威胁”,家长、年级、学校齐上阵,只到学生软塌下来,方是成功教育。
专家点评:教育有多种,其一是只“掐草、不拔根”的,认错型的教育,其一是寻根溯源的方法,是研究型的教育。认错型教育其实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注重的是教师的自我感觉,你认错了,我就消气了,即使你不改,我也“仁至义尽了。”研究型的教育才是以人为本的。因为它注重的是对方的感觉,注重的是沟通和理解。研究型的教育才是科学的。因为认错教育实际上暗含着两个基本假设,一个是学生犯错,都是不知而犯;另一个是,只要承认了错误,就能改正。这两个假设都经不起科学论证。
以上主要是从教师思想、教师心理的角度探讨,摘录、编辑了些文字,书中还有许多处理教育突发事件的案例,其中对待学生的办法和技巧很值得每位教师深思、借鉴。欢迎借阅王晓春所著书籍——《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中学)》。
科 研 处
2005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