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四中实验室四类物品的安全防护<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关于有毒气体的防护
有毒气体的逸散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实验教师或学生分组实验根据教学进度的需要制取各种不同程度的有毒气体,如氯气、氨气、硫化氢、二氧化氮等,此种类型属人为制造;二是因试剂本身的瓶盖密封不严或揭盖启用等挥发到空气中,如溴蒸汽、氨水、苯酚、甲醛、乙醛等,此种类型属自然挥发。前一种情况可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加以限制,而后一种则只能通过加强管理来控制。因此实验室与药品室应装有良好的通风系统,有条件的可安装通风到桌面和药品橱的高档通风系统。平时要经常开启化学实验室和药品室的门窗。
随着人类对环保问题的普遍关心,有毒气体的防护日益受到重视,化学实验“清洁化”,化学实验“绿色化”,化学实验“微型化”等呼声越来越高,因为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它直接关系到教师与学生的身心健康。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有毒气体的危害,必须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①开动脑筋,改进现有不合理的实验装置,使各种有毒气体的制取尽量密闭化。
②加强反应物质的回收和消毒处理。
③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和生成毒性较大以及形成污染的物质。
④在无条件的学校最好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操作,操作者最好戴上防护口罩。
⑤经常启开保管室、准备室、实验室里的门窗,保证室内空气流通。
⑥减少实验试剂的用量。
二、关于易燃物品的防护
化学实验室的易燃物品,有乙醇、乙醚、甲醇、苯、白磷等试剂,以及气体如氢气、甲烷、乙稀、乙炔等。因在化学实验中经常要接触上述物质,而一旦使用不慎,极易引起火灾,易燃物品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都是由于平时不规范的操作程序所酿成,因此,必须加强防护意识,规范实验基本操作,确保实验安全。
实验室里的易燃物品可分为自燃和助燃两种类型,所谓自燃是指在无其它任何火源的情况下,物质在常温的空气中自行发热,经过氧化或长时期的积蓄热量,逐渐达到燃点而引起的燃烧现象。所谓助燃,是指易燃物品本身就具有燃烧的条件,借助其它火源而引起的燃烧现象。这两种类型的燃烧现象都普遍存在于化学实验室。如将白磷置于空气中,不久它便会自行发光,着火燃烧;把漂白用的次氯酸钠粉末混于硫代硫酸钠粉末,或把发烟硝酸和苯胺进行调和时,立即着火。某些易燃液体主要是有机溶剂极易挥发成气体,遇明火即燃烧,如汽油、苯、乙醇、乙醚和丙酮等;某些易燃固体的有机物如硝化棉,无机物如硫横、红磷、镁粉和铝粉等,着火点都很低。某些遇水燃烧物品如金属钾、钠、电石和锌粉,与水剧烈反应,放出可燃性气体。因此实验教师在给学生授课时,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加强防火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样既体现了爱护学生,又保护了自己,杜绝了事故的发生。
例如,某实验教师在给任课教师准备红磷与白磷着火点比较的演示实验时,突然觉得脚上有灼烧感,低头一看,见袜子被烧一个小洞,还在冒着缕缕青烟哩。估计在夹取白磷时,不小心掉了一粒白磷在脚背上。又如:在学生分组实验中,一位男生不小心撞翻了正燃着的酒精灯,顿时,实验台上一片火海,男生的袖口也着火了,学生们纷纷惊叫着闪开,在教师的帮助下迅速扑灭了火苗,险些酿成大祸。
水火无情,万一实验室有什么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无论是教师准备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都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平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遇事头脑要冷静,反应需敏捷,即使事故发生,也可以因预防工作的完善而减少其造成伤害的程度。
要想搞好实验室的工作,除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外,还应熟练掌握易燃物品的性能及用途,预防可能发生的事故。
易燃物品的起火原因大致有下面几种:
① 可燃固体试剂或液体试剂接触火焰或处在高温度下而燃烧。
② 能自燃的物品由于接触空气或长时间的氧化作用而燃烧。
③ 实验操作不当或工作麻痹大意而引起的燃烧。
针对以上几种原因,必须采取以下相应的防护措施:
①实验室应备有最基本的防火器材,如砂包,湿抹布以及各种灭火器材并固定放在便于取用的地方。
②即将起火时,要善于观察,反应迅速,停止加热。
③使用易燃有机溶剂时,一定要远离明火,用后要把瓶盖塞严,放在阴凉的地方保存。
④在进行加热或燃烧时,要防止其蒸气的逸散,实验装置要严密不漏气,决不能在燃烧的火焰附近转移或添加易燃物品。
⑤定期检查实验室的易燃试剂,特别是有机试剂,防范于未然。
三、关于易爆物品的防护
易爆物品是指有爆炸性能的固体或凝结状态的液化合物。在化学实验室,许多试剂相混后,可以制造出多种的爆炸物品,它们一般发生在强氧化性物质和还原性物质之间。如硫酸等强酸与氯酸盐,过锰酸盐等混和时,会生成各种游离酸,显出极强的氧化性,当它们接触有机物时会发生爆炸;具有强氧化能力的过氧化物,受热撞击或混入还原性物质或遇水时也可能引起爆炸。在实验室里,一般有机溶剂的沸点与其挥发率成正比关系,因此,低沸点的溶剂在室温时即具有较大的蒸汽压,空气中混有易燃溶剂蒸气达到一定限度时遇火即发生爆炸。
事故 1 :某位女教师在用酸与锌粒反应制取氢气时,由于忽略了验纯这一关,随意点燃氢气,结果,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500ml 的启普发生器发生爆炸,玻璃碎片四处横飞,幸好这位女教师只是脸部局部受伤,衣服被酸烧穿。
事故 2 :在一次用酸与高锰酸钾反应制取氯气时,由于教师粗心大意,没有发现导管已被堵塞,结果,500ml 的圆底烧瓶发生爆炸,好在距离人较远,只是工作服被酸腐蚀。
仅从上面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化学实验教师必须有过硬的实验本领及动手能力,对工作高度负责,熟练掌握实验技术避免实验事故发生。
透彻了解易爆物品及其性质是防止事故发生的前提。如硝酸盐、氯酸盐、重铬酸盐、过氧化物等属于还原性物质。苯胺、醇类、醛类、有机酸等属于有机化合物。硫磺、磷、锑、金属粉等属于单质。保存这些物品时,千万不能与强氧化性物质,如高锰酸钾、氯酸钾、浓硝酸等可燃性物品放在一起,应存放在阴凉透风处。在准备实验装置时,一定要仔细检查装置的导管是否堵塞,是否漏气,所用试剂是否张冠李戴,或年久失效,在做氢氧混爆时,最好选用厚玻壁的集气瓶,将玻璃片改换成塑料片。蒸馏液体时,应在烧瓶中放置沸石,防止瀑沸;氯酸钾若混有还原性物质时,只能轻轻压碎而不能敲击,使用各种容易发生爆炸的气体时,要仔细检查其纯度后才能点燃,此类气体与空气混和时,其浓度有一个上限或下限,称为爆炸极限,浓度在这个程度内方可发生爆炸,而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则不发生爆炸,如点燃甲烷跟氧气或空气中的混和物就立即发生爆炸,(甲烷在空气里的爆炸极限是含甲烷 5 - 15 %,在氧气里的爆炸极限是 5.4--59.2% )。总之,在化学实验室,各种事故的发生都有可能,防止事故发生,要取决于实验教师的安全素质及文化素质。
四、关于腐蚀物品的防护
腐蚀是指物质表面与周围介质发生化学反应而受到破坏的现象。化学实验室中的腐蚀物品即强酸强碱。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酸碱试剂是常用试剂。在试剂的取拿与揭盖,试剂的配制与分发,试剂的回收与清洗等诸多的环节中,我们都要注意熟练地掌握具体的操作步骤,来不得半点马虎。
例如,在一次某教师取拿放在墙角边的浓酸时,由于时间仓促,忽略了拿瓶子的起码规则,顺手只握住了瓶盖,谁知瓶盖没有旋紧,瓶子“砰”地一声掉在地上,半瓶浓酸报销不说还灼伤了皮肤。又如在做学生实验苯酚的性质时,一位学生在加热苯酚和水的混和物的过程中,由于加热不均匀,苯酚液体冲出试管,射向身旁另一位同学,致使该生额角被烧伤,还险些伤及眼睛。这样的事故确属人为,是完全不该发生的,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一般情况下,受强酸腐蚀,轻者局部发红疼痛,中度者烧成水疱,周围大量冲血,重度者可引起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烧成焦黑色,后期可结成褐色痂皮。受强碱腐蚀,皮肤变白,刺疼,周围红肿,起水疱,重者糜烂。
为防止事故的发生,我们在实验室必须经常提醒自己,你是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工作,万事不可大意。对于腐蚀物品的防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进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准备实验必须戴乳胶手套。②取拿试剂瓶必须手握瓶身,倾倒酸碱液必须小心翼翼,切不可将残液留在外壁。③开启液溴、发烟硝酸和浓氨水时,要在通风橱内或在空气流通的地方进行。④用胶头滴管取酸碱液时,首先检查胶头是否被腐蚀失效。 ⑤学生分组实验结束并在课间添加试剂之后桌面一定要用袜布擦干净。⑥如发现工作服沾有酸碱液应立刻脱掉。⑦学生分组实验全部完毕后,应将试剂瓶里残余的酸碱液倒掉,以免腐蚀胶头、瓶签和试剂柜。⑧托盘天平等仪器使用后一定要用毛刷或干袜布擦净。⑨浓酸、浓碱、液溴、苯酚等应放在有塞的玻璃瓶中,瓶盖要严。⑽浓酸、浓碱不要放在高位架上,防止碰翻造成烧伤。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万一受到强到强碱的腐蚀也不要惊慌失措,要根据受伤情况酌情处理。如受酸腐蚀,用清水或 3 - 5 %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如有水疱出现,必须再涂以红汞或龙胆紫溶液。受强碱腐蚀,可用水、柠檬汁、稀醋酸或 2 %硼酸冲洗伤口,重者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