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一)
《赣州晚报》报道我校办学情况
赣州四中:用国学经典治校 以不变应万变
(2014年4月9日)
链接地址:http://szb.gndaily.com/gzwb/html/2014-04/09/content_230350.htm div=-1
近日,省里的专家来赣州四中参加一座谈会时,一位专家参观完该校颇为感慨地说:“这个学校的管理一定非常高效,且注重细节。”原来,他独自在校内观察一圈后发现,学校校园文化氛围浓厚,教学秩序良好,这不仅体现在师生的表现上,更体现在校园内细微的建设中。还有,学校校园非常干净卫生,一看就能发现是每天都经过了仔细清扫。他说,他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该校有6个篮球架,上面的网兜新的旧的都有,看得出使用频率高,但每个网兜都完好无损,显然这些体育器材不是摆设不说,学校管理也非常到位,一有破损就及时进行了更新。
这位专家通过观察细节得出的点评一语中的。赣州四中校长刘爱平告诉记者,该校在教学及管理上一直“重细节,重过程,抓落实”,所以,上述专家才能一眼发现该校的“网兜现象”。而且,所有这些管理都是在为学校落实因材施教、全面提倡素质教育服务。管理好校内体育等教学器材,就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利用器材锻炼自己,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学校的管理及引导下,该校素质教育获得实打实的成效。比如从该校走出去的2012届高三毕业生中,考上天津大学(985大学)的唐朝在中学期间古筝过了十级;考上北京邮电大学(211工程大学)的罗可涵在校期间爱好书法,曾多次在市级书法比赛中获奖;考上北京邮电大学的邵禹铭喜欢研究历史,他与考上西南大学(211工程大学)的黄铖,都爱好踢足球,都曾是赣州四中校足球队主力球员,并在全市“英东杯”中学生足球赛比赛上与队友同夺冠军……记者随意挑了一个周一走进该校,发现学生们在课余时间都非常活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体育场上跳跃着青春的气息。而有的学生在追打嬉戏间还会无意识地冒出几句国学经典: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而这,又与该校用国学经典治校有关。
记者了解到,该校注重用国学经典治校,坚持文化立校与特色强校相结合,不仅把国学经典所提倡的因材施教发扬光大,还让国学经典进校园、进课堂、入脑入心。该校校园内四处可以发现国学经典的身影不说,刘爱平还带头在校内诵读国学经典,学校全体教职工必须参加《论语》学用活动。学校还自编了《论语100句》教材,几乎所有教职工都须考试,提高自身教育素养。“要求副校长做到的,校长要先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先做到”,这是该校对国学经典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育延伸,其成效同样显而易见。2011年,江西省高考语文作文题大作文要求以“孟子三乐”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而刘爱平于2009年就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了“简评孟子的‘君子三乐’观”;2013年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中,有一道古诗文填空题选自《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而这句话自2010年上半年起就一直醒目地挂在学校大门上……这些考题,学校师生们都很熟悉,做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学校不小心猜对了高考题,刘爱平却不这么认为:“高考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而不是考倒、难倒学生。所以,高考题中出现平常所见知识是很正常的,说明我们教对了。教育意在教书育人,不是让教育工作者想各种各样的新招奇招‘折腾’学生。所以,我们把国学经典中得到无数人实践证明的教育经验发扬光大,落到实处,就能充分帮助学生彰显个性,获得全面发展。”
在这一理念下,赣州四中教学质量获得长足发展,以近年来该校高考二本以上录取人数为例,2007年仅有20人;次年增至54人;2009年增至72人;2010年增至88人;2011年增至130人;2012年增至189人;2013年,在这批只有175名来自郊区的2010级学生中,有96人考上二本学校。其中2012年高考,该校二本以上录取率名列全市第二批省重点中学第一名,列全市27所省重点中学第九名;2013年高考,二本以上录取率名列全市第二批省重点中学第一名。
刘爱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成功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学校的学生在刚进校时,只是知识储备能力差些,他们的情感能力并不差。我们学校所做的,就是按教育规律开展教学,让老师言传身教,让管理落到每个细节,最终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提升了他们的素质。我们做的这一切都能在国学经典中找到教育依据,其实这正好证明了一点,因材施教等教育规律千百年来都是不变的。所以,不管高考制度如何改革,我们都能以不变应万变,不慌不忙迎接未来的高考。”(李英记者刘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