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中图版)教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运动
(二)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
一、教材分析
该部分内容是地球运动的第二部分,前后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地球运动的完整形式,同时和自转运动一起构成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好该部分内容,有助于对气候、自然带、地理环境的分异等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自然地理的基础。该部分内容是在自转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自转的知识必须扎实。
二、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黄赤交角,理解黄赤交角造成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二分二至点的位置。
(2)认识正午太阳高度角、晨昏线、昼弧、夜弧及其季节变化
(3)认识季节的涵义及其划分
2、方法与过程
(1) 用自备软件显示二分二至位置及光照情况,弥补教材19页公转示意图的不足。
(2)小组利用地球仪、激光教鞭等合作讨论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影响。
(3)教师用world 3D map 软件显示不同季节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
(4)修改20页活动2,便于学生更快完成。组织学生完成21页读图思考,要求其列表展示结果。
(5)从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昼夜长短、太阳辐射强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6)比较天文四季与气候四季的区别,划分方法。
(7)练习:在黄道上标出24节气的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关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太阳出没方位变化,一天日太阳辐射强度变化等,探究其变化据依据教学课标规律及原因。
(2)能解释四季变化的天文原因,能认识到这是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共同结果。
三、制定目标的依和教材确定了知识和能力目标,依据班级学生地理学习水平高低不一的现状,照顾中等学生,难度适中,使用教具和软件帮助学生克服空间想象力不强的难处,确定了方法和过程,从应用的角度确定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学以致用,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
教学重难点: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四、教学准备
1、地球仪(学生一组一个),激光教鞭(一组一个),world 3D map软件。
2、学生分组,四人一组分组。
五、评价标准
1、能在图上指出黄赤交角,二分二至在黄道上的位置日期
2、能识别三种日照图分析其原因
3、熟悉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规律
4、能区别天文和气候四季涵义及划分。
六、教学过程与策略(一课时)
表格 1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预案 |
提问:方向、周期、速度、时差、时区 |
回答 |
温故知新 |
回答有误时请其他同学指导 |
2、给学生分组,四人一组讨论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影响(教师先演示一遍) |
依教师安排进行 |
学生探究比教师主讲收获会更多。 |
个别学生可能无从下手,或得不出结论,需教师指导或邻组帮助。 |
3、教师演示地球公转运动课件,强调二分二至位置及直射点位置。 |
观看、思考
直射点的变化 |
给一些感性认识 |
可能有提问,教师及时回答。 |
4、组织学生观察第20页日照图 |
完成20页活动,完成21页读图思考,列表比较二分二至全球昼夜,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
进行理论归纳 |
帮助学生设计表格 |
5、用world 3D map显示不同季节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 |
观看、思考 |
理论和实际结合,能用理论来解释现象。 |
|
6、组织学生阅读20页-21页内容,指导学生列表总结归纳四季的涵义。 |
列表比较天文四季各季的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太阳辐射强度 |
学习归纳总结 |
|
7、教师比较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的区别(含义划分) |
笔记 |
师生交替活动,学生活动有张有弛。 |
|
8、小结本课时内容 |
|
|
|
七、作业
1、绘制二分二至日照图。
2、在黄道上标出24节气的位置。
八、教学反思
活动和讲授结合,师生交替活动,学生活动有张有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