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大气运动
第一课时: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
(说课稿)
(配合中国地图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必修第1册)
- 教材分析
-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气运动》位于教材的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这一节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和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本节课主要讲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奠定知识基础。
-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 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风的方向。
2、 方法能力目标:教会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风的形成过程。
2、难点: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3、处理方法:通过让学生亲手绘制热力环流图来掌握教学的重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来突破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的影响这一难点。
- 教学方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在讲风的形成前,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台风的录象,感受一下风的威力,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异常高涨。
2、探究式教学法
通过老师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探究 成果交流
知识应用 获得发展。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去观察、分析、探索、归纳,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探究式教学法可变学生的个体学习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共同切磋探讨、协作学习,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信息交流。
3、点拨法
在教学的关键处,恰到好处地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三、学法指导
(一)、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省一级农村中学,学生来自全市各镇区的中学,地理和物理的基础知识较差,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地理感兴趣,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希望投入到探索性的学习中,以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老师则应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二)、学法指导
学习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批判、选择与存疑的过程,一个充满想象、探索、体验的过程,其效果取决于学习方式。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什么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加以建构。
因此,在学习方法上,我引导学生思考、观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讨论达到认知的建构。作为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是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促成信息的多向交流。
四、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
教 学 设 计 |
设 计 意 图 |
创 设 情 景
|
[ 播放录像 ] :龙卷风 [ 新课导入 ] :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对!是台风,今年夏季“珍妮”号热带气旋袭击了海地和美国的东南部,它所扫过的地方几乎都成了一片废墟。可见台风的威力十分可怕,台风也是大气运动 的一种特殊形式,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何处?大气又是如何运动的?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
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
教学 环节 |
教 学 设 计 |
设 计 意 图 |
自主学习
小组探究 |
用课件显示 [ 知识准备 ] :
4 、空气会从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 在黑板上画出: B冷 A热 C冷 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绘出热力环流图,并说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学生准备好后,请一讨论小组的代表上讲台画出热力环流图,并向全班同学讲述其形成过程。 老师用课件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
为学生提供一些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知识,起到协助学生学习的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亲身经历到学习的过程中
训练学生的绘图能力。 |
知
识
应
用
拓
展
知
识 |
[ 知识应用 ] :显示城市与郊区的图片,并在黑板上画出:
郊区 城区 郊区
要求学生根据刚才所学知识,通过小组讨论,绘出城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图。请出一讨论小组的代表上台画图,并讲解其形成过程。 [ 讨论 ]:如果要在该城市建一座化工厂,应建在何处?为什么? 用课件演示海陆分布图,要求学生分别绘出白天与夜晚的海陆间的热力环流图。 老师用课件演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图。 [ 提问 ] :沿海地区白天吹什么风?晚上吹什么风? 用课件演示山谷分布图,要求学生分别绘出白天与晚上的山谷间的热力环流图。 老师用课件演示山谷间的热力环流图。 [ 提问 ] :住在山脚下的居民是感觉到白天凉爽,还是晚上凉爽?为什么? |
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入手,既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加强学习伙伴间的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
阶段小结 |
引导学生小结:地区间的冷热不均 空气的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 风 |
及时归纳小结,能起到巩固和强化知识的作用 |
探求新知
突破难点 |
由于地表受热不均,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那么,为什么大气总是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呢?风产生的动力是什么?风向又如何呢?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来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 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 请三位学生上讲台分别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近地面摩擦力的作用下风的方向。 引导学生小结: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与等压线垂直
地转偏向力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摩擦力 风向与等压线有一交角 |
利用多媒体课件,表现手段更直观、清晰、生动,弥补了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弱点,突破了教学上的难点。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难点知识归纳成简洁直观的形式,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
总结归纳
|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大气运动的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重要性——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 上升气流 分类—— 垂直运动 下沉气流 水平运动——风 |
引导学生对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和提炼,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掌握和应用。
|
布置作业 |
作业:用FLASH设计一个“热力环流的形成”的动画。
|
知识的巩固和强化过程。 |
五、教案说明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对本教案作以下说明:
- 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准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获得发展。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 注重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城市风”、“海陆风”和“山谷风”这三部分知识的拓展,将热力环流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城市风对城市空气污染的影响以及减轻城市大气污染应注意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课堂效率
本教案设计,借助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并以轻松愉悦的动画演示,化抽象为形象。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也弥补了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弱点,较完美地突破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的影响这一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