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流”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洋流是水圈的第三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大气圈和海洋盐度和温度后的一节,它与本册教材最后一节海洋资源的内容也有联系。这一节是承上启下的一节内容,只有让学生了解了海水的温度、盐度特征及其分布、洋流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才能为学生学习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奠定必要的基础知识。
(二)内容结构
可把教材内容处理成三个方面:洋流的形成、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了解洋流的概念、类型及成因;
(2)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3)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对洋流的利用。
2.能力目标:
(1)能通过不同途径(网上或书籍)查找和本课有关的材料,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筛选材料;
(2)通过学习,提高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A.培养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有序思维;
B.培养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C.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结构、分布与动态变化的联想能力,理解地理事物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
(3)能用简明语言概括材料并阐明自己的观点;
(4)能尝试提出研究性问题,体现研究性学习意识。
3.情感目标:
(1)通过洋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洋流与人类、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同时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提高环保意识,确立探索海洋、开发海洋的信念;
(2)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能了解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培养辨证唯物认识观。
制定以上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是: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及高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地理思维,树立地理环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具备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体现课程理念强调的四个关注,学生系统地了解了洋流的相关知识后,用已知的洋流知识进行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综合分析,从中获得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等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洋流形成、分布规律的观察认识及相关的思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分析及拓展认识的展开;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认真小结,以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目标,确定出以上的教学重点;根据洋流形成中影响因素较多,且理性较强,而表层洋流分布中名称较多,且联系初中区域地理知识较多,高中学生已遗忘较多、回忆确认较难,因而制定了以上教学难点。
(五)教学关键分析
1.讲清楚洋流形成的动力源(即风、密度差异是形成风海流、密度流的原因,风海流、密度流流走,相邻海区海水来补充,从而形成补偿流),是突破洋流形成原因这一重点难点的关键。
2.指导学生对照“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与“世界洋流模式图”,就容易理解和记忆世界洋流分布的模式,然后进一步对照世界洋流的实际分布图吻合程度、认识模式理论的指导意义,并仔细观察分布图和模式图上不一致的地方,是突破洋流的表层分布这一难点的关键。
3.理论联系实际讲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突破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教学关键的关键。
二、教学方法
根据高二学生的心理、生理等特征和本节教学内容,我选用了“自学指导法”、“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并辅之以电脑多媒体进行教学。
1.自学指导法
教师向学生提出学习的要求,讲清学习的方法,学习过程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书本知识、分析地图及使用其他地理资料,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知识,养成自学地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
本节中“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段文字,通过教师指导下自学完成能够学会弄通。
2.引导—探究法
引导—探究法适用于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活动。运用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教师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与我们这节课所教内容是吻合的。有关洋流形成的因素——风和海水盐度温度内容,前面的教学中已学习过,有关表层洋流分布规律中一些洋流名称——初中区域地理也已学习过。这样通过教学,便能唤出学生的已知,推导探究出他的未知。另外,本节课理性内容较多,要求学生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使用引导—探究能达到这个目的。
3.电脑多媒体的使用,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分层次演示教学,对攻克重难点效果很好。因此本节课设计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导之有方”,才能“学之有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到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为此,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法指导。
1.比较法
比较法是明确被比较的地理事物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特征,且直观性强,有助于使地理知识系统化。本节内容讲述“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比较世界洋流模式图与世界洋流分布图寻找差异)来学习,能取得较好效果。
2.分析法与综合法
本节教材中关于洋流的形成因素应从盛行风、密度及海水的连续性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从而推导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即是运用的分析法。而表层洋流的分布则是对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在地理空间分布的一种综合,运用的即是综合法。
3.讨论法
学生通过收集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资料,通过实例自主探究教学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与讨论。这个过程学生不仅提高了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拓宽了地理知识面,认识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而且为学生参与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师生构建平台 |
情境导入:观看网页“小小瓶邮有大用” |
找出网页中认为漂流瓶漂流的原因 |
学习洋流的初始平台 |
问题:根据预习“你能在图上画出洋流的流向吗?”“在图上用红色标出暖流、用蓝色标出寒流。(南北走向)” 你能从这张图上尝试找出的“洋流分布特征是什么?” |
学生在空白洋流模式图上用箭头注明洋流。 学生观察图,回答。 |
洋流认知平台 |
探究活动: “海洋中的洋流是如何形成的?”(板书:一、洋流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盐度与温度差异;海洋具有连续性等知识,启导学生分析洋流的形成。 |
学生回忆旧知: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盐度与温度差异;海洋具有连续性等知识并参考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分小组合作讨论 构建新知:洋流的成因等。 |
洋流成因探究平台 |
问题:“你能准确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流向吗?并尝试写出洋流名称、用颜色线条区分寒暖流。并观察洋流的分布特征”(板书:二、洋流的分布规律) |
学生在图上用文字画出洋流的流向并写出洋流的名称;从画好的图上观察洋流的分布特征。 |
世界洋流认知平台 |
教师提问:“比较分析洋流模式图、世界表层洋流图的差异) 重点补充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教师总结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
学生利用新知,讨论辨析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
洋流模式图、世界表层洋流图的差异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讨论平台 |
承接: 洋流能帮助漂流瓶将你的盛情传递给他人,你还知道人类对洋流有哪些利用呢?洋流究竟对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呢?(板书:三、洋流与人类、地理环境的关系) |
学生参考自己收集的材料、观察教师课件演示,分析讨论。 |
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讨论、分析平台 |
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污染物、航运等的影响 |
学生运用新学知识,读图分析。 |
新知应用思维平台 |
研究性问题的提出:教师举例:“厄尔尼诺”现象 |
学生倾听,思考。 |
|
教师总结 |
学生回忆、巩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