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lang=" en-us"="">
赣州四中 李顺
得知暑假外出学习国学的消息,我十分的惶恐。尽管自己是一名语文教师,但对于工作不满一年的我来说,仍然担心自己才疏学浅,出门之后无法与他人交流国学。其实对于国学,我并不陌生,记得上大学那会儿,我曾与三五同窗好友组建过“国学社”,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国学社”便不了了之了。如今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去往圣地曲阜尼山研修国学,重拾我的国学心,自然又有些憧憬。8月10日至17日,在尼山短暂的研修时光里,我感觉到一切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身心的蜕变甚至延伸至了周围的空气中。于是,一个唯愿孔子之道大行天下的想法油然而生。故将此次研修所见所思,笔以记之。
印象尼山
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来说,跨越长江去往北方,一路上多少是有些兴奋的。到达兖州火车站,已是凌晨3点多,联系接站的师傅无缝地接到了我们,兖州距离尼山大约50余公里,满口山东话的师傅驱车了一个小时左右,才到达本次学习的基地——尼山圣源书院。不知怎的,从我下火车的那一刻起,对于这座城市,并未有丝毫的陌生感,而是十分的亲切,这也许和接车师傅的温和分不开吧!到达入住酒店前台,接待我们的是一位50岁左右的妇女,满嘴本地话的她和我们足足沟通了半小时,才最终入住。至始至终,老妇人的态度很是温和。此时,已是凌晨5点了,来不及收拾行李的我,带着一天的疲倦便入睡了。
大约7点左右,酒店工作人员便叫醒了我们去吃早餐。在半睡半醒之下,我睁开了眼,只见庭院里处处栽种的是笔直的白杨树,以前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描述,此刻变为了现实。早餐过后,我的脚步不由自主的往屋外移,酒店正厅内,悬挂着一幅唐代吴道子所画的孔子像,上面题写着16个字: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后来我才知道,这幅画像是班主任刘本艳老师临时挂上去的,以便后期考问学员是否注意过画像上的字。虽已是八月的季节,但书院四处鸟语花香,路灯旁,垃圾桶上,围墙上凡目之所及,都镌刻着孔子的经典语录。书院大门上悬挂着叶选平先生书写的“尼山圣源书院”,右侧放着联合国赠与的“和平鼎”,十分的庄严。穿过大门,正对着的是一幅巨大的孔子雕像,伫立在广场的正中央。孔子雕像后方,就是本次研修的学堂“明德堂”,这几个大字是连战先生题写的。移步到这儿,我不禁想起,这地方怎如此像我工作的地方——赣州四中。孔子雕像,经典语录,日知堂,一个都不少。看来四中也是一个研修的圣地。
拜礼尼山
来到尼山研修,还有一处必去之地,那便是尼山孔子出生的地方——夫子洞,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使得孔子一出生就显得不平凡。按照拜礼的规矩,我们都要徒步前往,这似乎有些像西藏信徒的朝圣活动。6点吃过早饭,研修班学员都已到齐,我看大家早已迫不及待,只等待着班主任一声令下了。沿着乡村公路,步行2公里便到了尼山,关于尼山得名由来,据说是为了避孔子的名讳,改名而来。
祭拜夫子洞的仪式很庄重,从主持人宣布祭拜仪式开始,到宣读祭拜文结束,我始终怀着无限的敬意,此刻心中容不下一丝丝的杂念。这大概是我印象中第一次参加如此浓重的仪式,那种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在此刻并不需要言语来述说。当地有句俗话:不爬尼山,没来尼山。说到登山,从古至今的名篇不胜枚举,我想这就是中国独有的登山文化,只有登上过山顶的人,才知其中的酸甜苦辣。下山,游览尼山孔庙,看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伫立在观川亭上,自我的渺小瞬间就会由心而发。
拜礼尼山,寻访胜境。每天晚饭过后,同行的三五研修好友便会去附近的村庄一探究竟,看看在这片圣地会不会有意外的收获。在书院附近,坐落着两个村庄,一是夫子洞村,一是北东野村。夫子洞村,坐落在尼山脚下,村内房屋建筑错落有致,家家户户门口朝外竖有屏障,屏障上大多是寓意吉祥的花朵。东野村,得名何来?问其村里老人,也不知其由来,大概是东野氏的后代吧!尼山之地,浓厚的淳朴之风,礼仪之气,在你踏上这片土地的那刻就能深深的感受到。
来到尼山,拜礼的意义不仅仅是形式上对孔子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四鞠躬行礼上,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从心中尊重他人,感恩他人。在如今的四中学子中,你能看到深鞠躬像老师问好的学生,我想和这种尊“礼”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聆听善言
开班典礼上的第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很熟悉,拉近了我们彼此的距离。这几天研修的日子里,聆听了不少先生的讲座,他们并非是一个个的老学究,而是儒家文化的传播者,践行者,他们的一字一句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听到吴光先生讲授《儒家经典传承与价值》,以前对儒学的某些误解便挥去了。吴光先生从先秦讲起,将儒学的发展梳理至近代,脉络清晰。谈到传承的问题时,先生似乎有些失落,现在“儒学”似乎已被大多数人遗忘,该如何重拾我们遗失的“儒学心”,先生谈了许多自己的见解,深得研修学员的赞同。谈到价值的问题时,先生似乎又有些兴奋,他认为在当下、在未来儒学定会海阔天空,于个人、于国家其价值都是无法估量的。据说吴光先生当年还给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授过一堂课,虽然别人对此津津乐道,但吴光先生却认为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传承国学,发扬国学。我想到了四中人,如今不也是在做着这样的事吗?
听到郭齐家先生讲授《论语·学而》篇及《大学》,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倍增。先生虽已八十岁高龄,可讲话中气十足,声音高亢,着实令人敬佩,用先生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因为自己始终拥有一颗文化自信的心,在生活中能处理好争于不争的问题,这便是生活的智慧。谈到《论语》,先生总是逐字逐句的先讲解原文,然后阐发,并不断地反问我们:作为中国人,你读过这《论语》吗?说来真是惭愧,连自己的根都不去浇灌了,还何盼枝繁叶茂?那么什么是根?先生认为最根本的便是“孝悌”之道,也就是孔子所提倡的仁之根本。结合当下教育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感恩教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传递“感恩教育”孝悌之道,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学会示范,任何时候身教都会比言传更具有效力。谈到《大学》,先生认为实乃内圣外王之道,止于至善。孔子之道,一以贯之,何也?忠恕而矣。所谓“忠恕”,“忠”乃敬礼,尊礼之道;“恕”乃敬人做人之道。于是,我明白了四中将“笃志弘毅,止于至善”作为校训的深刻含义,即追求人性的“真善美”。
听到颜炳罡先生讲授《孟子》养气章,我知道了人之所以成为一个人的根本所在,因为人有感恩、慈悲、怜悯之心。梁启超认为读《论语》修身,读《孟子》养性,的确十分恰当。先生讲到孟子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不禁激动得站起来走向前。何谓“浩然之气”?先生认为:至大至刚之人又懂礼,方能心中常驻浩然之气。现在社会,拥有“浩然之气”之人实在是太少了。如何培养“浩然之气”,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心中常怀感恩、慈悲、怜悯之心,只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有可能去行“仁”,心中自然常有浩然之气。我想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心中常怀感恩之心,一身浩然之气。
听到朱荣智先生讲授《弟子规》和《三字经》,先生的妙语连珠让在场的每一位学员笑声不断。先生的讲解,让我对这两本蒙学读物有了新的认识,这两本书不只是小孩子用来读读背背的,其实我们成人也能从其中汲取生活的智慧,这是我们之前说忽视的。先生的讲课听下来,能留下许多耐人寻思的话,比如,懂得不要求别人,就懂得人生的艺术;对别人抱怨愈多的人,是愈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很是直白。又比如,人的一生总要经历“望尽天涯路”的寻觅,“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蓦然回首”的释然三个不一样的过程,这便是生命的本质又是那样的诗意。我想这便是先生想从《弟子规》和《三字经》中传递的生活智慧——有健康,有幸福。于是,我想到了如今的四中人不也是在追求着这样的智慧吗?
于建福先生,是最后一位为我们讲授经典的先生。在我的印象中,作为本次研修总班主任的他,话不算太多。课上,他重点讲解了《论语》四子侍坐这一章,他谈到这是孔子毕生所追求的理想,也是他所向往的一个世界。此时,我想到了另一个人——刘校长,学校云鹰楼的愿景墙久久地在我脑海中放映,难以抹去。待到返程的那天下午,先生还特意赶到书院门口同我们一一握手告别,这也许是我们最后一次相见,心中难舍的情谊也愈发浓了。这些天,先生身体力行,诠释着儒者的风范,让人敬佩。我想人人都能践行自己的本分,也许离孔子所理想的那个场景便不远了吧!
游学三孔
三孔,即指曲阜之地孔庙、孔府、孔林。从研修基地驱车一个小时经泗水县便到了曲阜。随行的导游姓颜,一位四十岁的中年妇女,对于孔子的了解不亚于某些专家学者,给我的感觉是无论是孔子的故事,还是孔子的语录都能信手拈来,讲解得十分精彩。三孔中,孔庙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来到曲阜,鲁国的开城仪式是不容错过的,仪式上人头攒动,表演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个环节,虽说现在的仪式有些表演性质,但足以证明此地久乃礼仪之邦。城墙上,镌刻着“万仞高墙”四个大字。进入孔庙印象最深的要数这九道门匾,第一道门匾上书写着“金声玉振”,第二道门匾是“棂星门”,第三道门匾书写着“太和元气”,第四道门匾写着“至圣庙”,第五道门匾“圣时门”,第六道门匾“弘道门”,第七道门匾“大中门”,第八道门匾“大成门”,第九道门匾“大成殿”,每一道门匾都有它的故事。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的地方。大大小小的碑林,坐落在庭院之中,历朝历代的皇帝,在此流连忘返的故事数不胜数,这给孔庙增添了许多庄严的色彩。孔庙里还值得一提的便是“鲁壁”,据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的九代孙孔鲋藏书于墙内。汉武帝时鲁恭王拆除孔子故居时,发现了《论语》、《孝经》等古文竹简,儒家的文化得以传承。一路走来,虽然颜导的讲解有很多故事性,但大家似乎都愿意相信,也许这就是孔子的魅力吧!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对于孔子的了解在这一步一步的游览过程中加深了。孔子不愧为万世师表,他在精神的长河中,让我们认识了自己。
感悟尼山
在尼山的研修,明德堂、夫子洞、尼丘山、三孔给我留下太多的回忆,孔子的遗迹,穿越了时空依旧能与我对话,让我走近他,了解他,让他在我心中不再只是一幅画。见到尼山的人,他们热情温和,是那样的亲切又熟悉。在这里,一句句先贤的话,经过大师的诠释,不再只是沉寂的文字,而是跳动着的银屏,一遍一遍的放映,充满了无限活力。
学经典,到尼山;既来之,则心安;敬圣贤,悟善言。这句研修格言,我把它带回来了。不仅带回来了,我还将带到我的生活中,融入我的生命里。回程的大同之歌已经唱响,四中那座我曾经忽视的孔子像,我也更了解了他。你好,孔老夫子,我在四中等你,春风化雨,教化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