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四中 张春英
首先要感谢我们学校领导的关心,让我参加了这次由江西省教育厅师资处组织的省骨干教师北京跟岗学习。 本次跟岗学习时间是一个月(2017年11月1日---2017年11月30日)。我们一行50名教师被分在了不同的学校,我所在的跟岗学习学校是北京昌平一中。在本次学习期间,我感受了名师的风采,聆听了精彩的讲座,更新了教学观念,使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高考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跟岗学习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 从英语常规教学入手,体会核心素养的渗透和培养
一收到跟岗学习的通知,我就和昌平一中的教务主任取得联系,告知我所在年级和学科。在学校的安排下,我的跟岗教师是高一年级英语备课组长---马娜老师。在跟岗学习的第一天,我们对我在跟岗学习的工作进行了协商。首先我要求第一步了解的就是她们高中英语常规教学工作情况。
虽然北京昌平一中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本我们用的是人教版,但是英语的常规教学还是相通的。经过一个月的听课,我发现北京昌平一中在英语的教学方面有它独特之处。1.它的英语教学目具体、明确、合理,体现出教学任务的分层要求,不搞一刀切。2.活动的设计力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形成一定的梯度,逐步激发学生有目的性地去开展活动。 3.活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真实有效。 她们的英语教师善于创设情景,让学生产生兴趣,并且不知不觉,不由自主中,进入教师要讲授新内容的“圈套”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动作,实物,图片来表达语言意义,甚至创设真实的有意义的情景,让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和吸引学生参与教学 4.教学活动教师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体验到成就感.5.昌平一中的高中英语非常重视阅读的拓展,每个星期五固定为阅读课,用的是《常春藤》六级A,单词量的要求是3万。在这节课上,每次有三组学生对老师事先布置的文章进行讲解并对其他学生答疑解难。
在昌平一中的英语教学中,她们非常重视核心素养的渗透和培养。她们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评价问题的方式进行。由于英语是一门外国语言学科,学生对于英语的文化背景以及语言特点不是很了解,导致对英语的学习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不利于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就与学生在课堂上探讨西方国家的文化,如此餐桌文化,让学生从中对西方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教师可以问学生:哪位学生了解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学生在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会将平时学习中或者是生活中了解的西方餐桌礼仪文化进行汇总,然后回答。但是,由于学生对于西方餐桌礼仪了解甚少,因此,在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应该对其进行补充,补充要全面具体,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对西方餐桌礼仪文化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学生在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其英语核心素养也在不断提高。此外,由于西方的餐桌礼仪较为复杂,很多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全面了解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针对此种情况,教师还为学生准备一些课外的资料,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通过在互联网以及图书馆。学生在万圣节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西方习惯布置了自己的教室,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举行了万圣节的活动。孩子们玩得开心,同时也对英语文化背景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积极参加形式多样且规格高大上的昌平区教研,拔高教育理论高度
每个星期二的上午是昌平区教研活动时间。在这一个月中一共举行了三次活动。
第一次区教研活动是北师大的外籍教师给大家带来的英语阅读课任务设置方法的分析。外籍教师分析了英语阅读任务设置的层次性和立体性,把阅读任务分为主任务和子任务。子任务是显性信息,可在文章中直接获得,或者通过简单的推理获得;主任务是隐性信息,开发性,不可以从文章中直接获得,需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信息收集整合而来。外籍教师提倡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设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大家共同解决。由于是学生直接提出的问题,那这些问题就更能反映学生的想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给够学生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会和应用英语。外籍教师也强调了注重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课外阅读的材料要结合所学单元,可组建阅读小组,制定阅读任务,并且有一定的阅读成果反馈。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认识到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我们教师要精心去设置英语阅读任务,借助各种各样的手段,让英语阅读课到达最好的效果。
第二次昌平区教研我们来到了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我们在学校一起听了由北京英语教研员陈新忠指导的高一和高二两节阅读课。高一的老师上的是UNIT 5 RHYTHM 的lesson 3 Experiment in folk. 这节课的导入非常有目的性,从对教材的整理总结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以达到学生民乐知识的获得和性格培养。整节课思路清晰,板书精简,阅读时间长、有效;阅读问题的设置有三个层次,提问和追问做得特别好,问题之间的衔接自然,最后一部分对整个学习进行了升华。第二节课是M5 Unit 13 Lesson 1 EQ:IQ.这节课给我的印象深刻。这位老师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分析非常到位。教材分析有模块分析、单元分析和课时分析三个板块。同时她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在整节都把握得很好。在教学过程中,每个问题的设置从浅层到深处再到升华,指向性强,每一个问题都为下一个问题服务。而且她在课文重要段落处设置summary, 把重点难点反复操练,让班上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掌握这节课必学内容。问题也涉及到学生本人,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这两节课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收获。
第三次教研活动是参加了2017年—2018年度北京市第三届示范性高中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会。来自昌平一中的候金亮、北京80中学的曹岩娜和北京80中学国际部的Armenui同时上小说鉴赏The Last Leaf. 候金亮老师的注重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关系和性格的分析,在教学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在小说中的关键字词找到线索,在小组讨论中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如何在小组展示中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曹岩娜老师则更加侧重小说发展的线索,通过对故事情节的精细分析,让学生对小说中一些重要环节自己设计情景对话,并把它表演出来。她的课堂非常生动有趣而且有效,让我们感受到80中学学生的英语基础能力的强大;最后外籍教师的这节课大篇幅地在引导学生对“最后一片叶子”意义的理解。她把“最后一片叶子”的意义和life\death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小说阅读过程中特别关注生与死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去领会欧亨利文学作品的特点,并让学生对他其他的作品也进行评价。这样就总体把握了欧亨利作品的特点。三节课听下来一点都不觉得疲惫。反而非常兴奋,受益匪浅。
在这次的北京跟岗学习中感触颇深。平时,我们总是忙于备课、上课、改作业,很少有机会参加进修、培训,在日常的生活中又没有督促自己坚持学习,所以我们的专业水平可能一直在倒退。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伴。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学习、培训,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价值的。
二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已经慢慢倦怠,我早已像一台机器,不再有灵感。把教师当成了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职业。对工作有的时候有的是厌倦之意,不平之心,黯淡之境。可通过这一个月的培训,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另外,在参加工作二十年后,自己又当了一回学生,感到当好学生真的挺不容易,无论听课还是听讲座,要认真地对待每个问题,详细地记录笔记,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思考改进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大脑要不停地运转。将心比心,相信自己的学生也是要如此高密度地思考、被提问、练习、测试,学习压力真的很重,况且他们还是个孩子。我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有所乐,乐有所获 如何真正提高课堂实效,把问题解决在课堂,尽量少留机械作业,多点时间让他们自主选择课余生活,将是刻不容缓的。尊重学生的发展,研究学生的心理,他们需要什么给予他们什么,做一个真正有心的教师,这是真正热爱学生的一个实际行动。我相信,只有终身学习,才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才是为人师的根本。希望能够多参加各方面的培训和学习,为自己的人生发展添砖加瓦,为学生的人生发展锦上添花。
通过培训,我也从老师和一些优秀的骨干教师身上不光学到了教学、研究的本领,而且学到了如何做人为师。写在纸上的是思想的足迹,化作动力的是思想的延伸,我们得到的是人格的提升、生命的升华,愿“一片金色的回忆,一份永久的纪念”成为我重新跋涉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