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 不忘初心
——赴萍乡学习心得体会
赣州四中龚茜茜
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笃。
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脱离不开“学”这一条道。想要成为某一个领域的领头羊,更是需要历经长期的练习。这种练习是要有初心,有方法,有素养,有情怀的。
摄影画面的定格瞬间和文字的精粹凝练表达一直是我追求的,因为对美的追求从未让我停止神往。越了解越欢喜,总想在这两项上更进一步。心之所向,身之所往。2018年11月29日,我参加了由江西教育传媒集团主办、《江西教育》杂志社承办的“2018年教育信息宣传员(《江西教育》通讯员)培训班”。这便有了在萍乡与方心田社长以及片子高手涂序理、写稿达人沈林、头条专业户禹跃昆、记者代言人邓文君、新闻学导游王卫明的欣喜相逢,找到了继续前进的重要线索。
走慢一点,等等灵魂
我省知名摄影家、高级编辑、《江西日报》摄影部副主任涂序理以“新闻摄影的真善美”为主题,结合自己丰富的工作生活经验,给我们来了场欣赏美的盛宴。
真,“天人合一”;善,“知行合一”;美,“情景合一”。真于自然,善于知行,美于害羞。由镜头传递出的照片,不是简简单单“咔嚓”的集合,而是思想的表达和传递。所以“拍什么”呢?涂老师告诉我们,“摄影不是围观,而是观念的结果。拍摄的主体要学会忍受孤独,要有孤独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拍摄的照片要有你的思考和表达,你的思想表达要渗透在照片里面。”
涂老师结合自己的摄影作品,向我们传达着拍摄需具备的理念,让我们要带着思考拍摄,要让摄影作品开口说话。同时,要体现新闻摄影的“新闻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市场价值”。所以,走慢一点,等等灵魂吧!历史的风云总是要散去,我们记忆深刻的画面却挥之不去,因此有时在照片面前,文字是多余的,因为思想已经和画面融为一体了。
格局要大,落笔要小,越细越有“戏”
“以奋斗的姿态,等待柳暗花明”是“写稿达人”沈林老师“千锤百炼”之后的总结。
沈林老师在《我们在做什么?——教育宣传工作者的新使命与新作为》讲座之初,以“我们是谁”一问,直奔主题。校园新闻中,通讯员的我们是“校园记者”,要说师生想说的话,说师生听得懂的话,讲好校园故事。
沈林老师在江西理工大学在读期间,从双胞胎的“同”这条“活鱼”着手,一年一个新花样,年年报到新闻有特色,有细节,有亮点。第一年大学新生新闻报到寻找“双胞胎”,第二年报到“寻找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你”,第三年切换视角,着眼于在大学新生当中寻找“同名”学生,三年花样多多,收获满箩筐。这样的“写稿达人”不是一日练出来的,对新闻的敏锐度更是需要通过无数次实践来培养。想要提升业务能力,眼力、脑力、嘴力、脚力、笔力和借力必不可少。
初恋有心,文字有意
“像对待初恋一样对待每一份稿件”的情怀是《中国教育报》基层新闻版主编、中国新闻奖获得者禹跃昆老师内心的声音。
作为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禹老师的专业素养可谓极高了。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学习力,明确三个走向:从微观走向宏观,从绝对走向相对,从政府走向群众。
新闻工作者的发现力在写作时要体现在捕捉问题、捕捉变化、捕捉细节方面。一篇优秀新闻的成型要有一个好的新闻体裁、一个好的新闻标题、一个好的导语开头、好的逻辑结构和好的文章结尾。作为刚刚入行的通讯员的我来讲,这是最好不过的干货了。
禹跃昆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透露自己每天坚持写一千字。最近写了一篇逾万字的稿子即将发表,每一个字都是自己用心敲出来的。对于这样用心写稿的八零后,我表示深深的敬意!他沉下心写新闻,紧握时代脉搏报道新闻,着实令人钦佩!
昂首敬畏 躬身奋进
作为一位教育基层工作者、通讯员,要坚持千字写作,成为有素养、有素质、有情怀的新闻工作者。
不论是江西省教育工委宣传部长、江西省教育厅社政处处长邓文君的“做有成就感的记者”,还是南昌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系主任、教授、博导王卫民的“教育新闻的采访写作知识”,两位老师传递的一个相同信号是:坚持写作!邓文君处长和王卫民教授在课上理出了诸多的新闻写作的门道,不仅充实了我的新闻写作的理论水平,还坚定了新闻写作的信心。
自教学工作以来,我就开始坚持记录工作中的点滴。无论是班主任工作还是教育教学工作,文字的记录总是会给我非常大的启迪。现在,作为一名通讯员,我更加明了,文字工作者是非常伟大而神圣的工作。文字不能随便敷衍了事地被记录。我作为“文字工作者”中的一员,应该学会敏锐的观察社会生活百态,用文字来描绘壮丽的诗篇。坚持阅读和写作,敬畏文字,以奋斗的姿态,躬身奋进,相信终将有属于我的柳暗花明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