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3-27日,感谢学校给予我机会,让我有幸与赣州市各地教研员及教师同往华东师范大学参加“赣州市教育科研课题综合能力高级研修班”培训。五天的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专家的专题报告,又有参访上海名校的实地活动。五天的学习,让我感受了上海这所城市的魅力,也更新了我的观念,让我静心思考新时代我们该如何做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该如何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做研究型教师
当前教育的主要矛盾是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推进教育公平,教研不仅要为城区服务,更要为农村服务。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贺春秋老师给我们分享课题《随堂练笔600秒》。这个课题是她们教研组基于自身教学困惑而展开的实践探索。她们的研究切入口小,操作性强,针对性准。经过三年的努力,孩子们对课堂练笔有了浓厚的兴趣,作文水平也有明显的提高。这种练笔模式又由本校推广到黄浦区最薄弱的五所小学,最终使整个区的作文教学水平有了质的提升。这样一个“教研修”一体的成果模式启示我们思考教研的本质,好的课题,它的标准是要有推广价值,要使更多的人受益。教育科研不是高大上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做”。上海市特级教师邓彤博士的学术报告《教育科研中的规范学术表达》理论站位高,案例详实,他启示我们:没有科研就没有论文,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凡是好的探究都是好的科研;论文的最高标准是规律,是真理。在参访华师大二附中的过程中给我最大的触动是我看到了这所学校学生的学术高度。华师大二附中拥有高档的实验室,他们的学生人人要做小课题,学生们在高一高二两年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做深入的探究,最终形成系统科学、融入自己独特体悟的课题成果。在华师大二附中,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很高,人生目标也很明确,他们知道自己热爱什么,要干什么,他们各方面蓬勃向上,在科研方面很有创造力。当校长告诉我们他们的学生科研水平相当于985大学大二、大三学生的水平时,我们非常惊讶。当校长告诉我们他们有学生在科研竞赛中获60万美元奖金毅然将其捐给学校科创团队时,我们肃然起敬。校长还告诉我们他们的学生热爱科研,对科研保有好奇心与热情,而他们的老师都很有拼劲,没有任何机制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但他们都自主承担。他们重视每一节课,认真指导学生的每一次探究!这或许就是这所学校成为上海市四大名高中之一的原因所在,这或许也是这所学校“卓然独立,越而胜己”的校训精神的体现。成功是不可以复制,但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今天我们仅仅做一个“教书匠”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满足学生的需求了。每一个教师,无论她在怎样的地区,教着怎样的学生,都应该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最有感触的地方深入探究。做研究型、具有思考力、执行力的教师将是未来教师的发展方向!
做创新型教师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副院长冯强的报告《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转变与创新》引发我们的思考:当信息技术交流从数字化、互联网迈入人工智能的时候;当计算机比人脑强大一百倍的时候;当孩子成为信息交流时代的“原住民”的时候;当职场世界需求的知识能力发生革命性变化,甚至原有的工作岗位不复存在的时候;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当我们面对一定会走遍世界各地的孩子的时候……未来我们要培养的学生是怎样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怎么教孩子?未来我们教师应该如何转型?他指出未来学生的必备品格是热爱学习,热于实践。未来学生的关键能力是联系实践,解决问题。在华师大二附中和卢湾区一中心小学的参访中,在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高招办副主任李立峰博士的《沪浙高考综合改革的分析与思考》中,我看到了上海各地学校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华师大二附中提出N个百分百计划,如百分百学生做小课题研究,百分百学生完成100个实验,百分百学生做100课时的志愿者。他们认为当学生有了公民参与意识,当学生落到社区做志愿者,他们就有了真正的社会责任感。而卢湾区一中心小学设立专门的学生厨房,让学生体验烹饪。他们的课程表上有专门一上午是兴趣活动时间,让学生充分参与。作为教师的我们,面对新时代,面对复杂的社会,面对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教师应该打破思维的定势,转变以往的工作方法,真正做到“以生为本”。面对挑战,教师创新要提高自身的育德能力、本性知识、作业命题能力、实验能力、心理辅导能力;面对挑战,教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面对挑战,教师创新既要进行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也要帮助学生构建生涯发展倾向。
做个性型教师
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陈寅恪“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强调独立精神之重要。史学家王瑶把学术文章分为四种境界:一曰有口皆碑,成为定论,二曰自圆其说,言之成理,三曰虽有偏颇,不乏创见,最不好的是人云亦云,空话连篇。他强调学术研究贵在有主见,最恨人云亦云。而现今我们的学术,我们的教育科研,经常出现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校外导师吴立宏的报告《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研究》,上海市特级教师汪德武的报告《我的科研之路》都强调科研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自己的探究。他们认为:教学与科研,既要关注热点问题,更要追求永恒的价值。教学教研要把握规律,教育科研要做到“小”“实”“细”。教学科研要多观察、多发现、多总结。他们还认为:在教学中,教学内容应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搞科研不能跟风,不能一味注重形式,教研与科研要整合起来,要学会将问题转化为课题。
思想因为专业的引领而深刻,素养因为专业的学习而不断提高。此次学习,既有深厚的学术滋养,也有多样的案例分享。学中做,做中学,愿今后自己能朝着研究型、创新型、个型的教师方向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