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99js金沙(NO.1)·官方网站

logo
subject
入世外之城,品美好人性——读《边城》有感
作者: 高二(5)班 赵丛祺 编辑:谢晓珍 发布时间:2024-03-25 17:32:11 点击数:4955

      边城,是沈从文笔下的悲惨时代中的美好桃源。与其说它是湘西生活的写照,不如说它是人性的质朴之玉,未经雕琢,也未经描画。每当读到书末页,翠翠等待的身影就浮现在眼前。我想她是在回忆,回忆从前的那些平淡却又愉快的日子,回忆她所经历的深刻的亲情,逝去的爱情,和永存的人情。

河边渡船见真情

     爷爷对翠翠,是责任,也是爱护。这种爱护是融进血脉里,是感情上尽力体谅,在她烦心的时候为她讲故事、唱歌;是操心她的亲事,想促成她的爱情,引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他把翠翠看做她的母亲,又不想让她成为她的母亲。“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我从如水般的文字中看到了他对孙女的深厚的爱,同时也感觉到他的身上有一份摆不脱的沉重、孤独和寂寞。这相依为命的祖孙俩使我们看到了人世间至纯至美的祖孙之爱。

月下唱歌闻爱情

      在读着本书时,我常急心于翠翠的羞涩和犹豫,既希望二老和翠翠可以有情人终成眷属,有想要朴实的大老可以获得翠翠的爱。在这种矛盾中,我见证了三人爱情的悲剧,不免心酸。大老与二老,两个朴实的青年,在金钱面前他们毅然的选择了爱情,他们不会为一间大磨房心动,而是甘愿要渔船。宁愿在月下唱三年的歌,只为获得翠翠的欢心。他们是小山城中如月光般皎洁的人,也是这乡间小城最纯朴的象征,他们是这个小城最纯朴的灵魂。翠翠对爱情天真的渴望,是何等的平凡,她只想嫁个心爱的人,踏踏实实的过一辈子,决不曾想过什么“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她的爱情也许羞涩,但不曾粉饰,也曾追求一个她爱的臂膀,却不想梦随着大老的死亡和二老的出走,散进了山城的风里……

南来北往透人情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这是渡船上人情味的最好体现,一幅两人“讨价还价”的画面活灵活现的展现在眼前。《边城》里的人情如水,却不是如水样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纯净。茶峒的人们淳朴,不爱占他人的便宜;茶峒的人们乐观,对细水长流的生活满是奔头;茶峒的人们平等,即便是船总顺顺也从无卑劣之心。这是人性中美好的感情,每每读来都只让人感到温暖,因为在这里它没有等级的观念,它只是质朴的世界中一个没有被污染的角落罢了。纯朴自然的民风和人情,善良敦厚的本性在嬉笑声中便展现无余了。


      生活在城市,每每看到城市夜晚的灯红酒绿,看到白天马路上的车水马龙,我真想去茶峒,去往那个位于湘西边境,翠翠生活的地方,想要沉溺于那纯真美好的人性中 想要看到二老在“明天”回来。


教师点评:

     《边城》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湘西边陲小镇画卷,沈从文的文字有点波澜不惊,但让人沉醉,让人欲罢不能,虽然有幸去过凤凰古城,只是寻不到沈从文笔下的纯净了。赵丛祺同学能从亲情、爱情、人情几个角度分析作品,也是读书细致的体现,她的内心与沈从文笔端交相辉映,阅读是充实而快乐的,但从书中攫取更是莫大幸福!(温圣华老师)


指导老师:温圣华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