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99js金沙(NO.1)·官方网站

logo
subject
温情下的幽默与冷峻——浅谈《呐喊》语言风格
作者:高二(5)班黄奕雯 编辑:谢晓珍 发布时间:2024-04-18 16:58:11 点击数:10679


经过一百多年沉淀,鲁迅深刻的思想与辛辣尖刻的文字让国人又爱又恨,特别是他的语言,给我们带来了别样的感觉,让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那我将简单谈谈这部伟大的作品语言风格。

语言是最先流露出的,是积极的,有力的。鲁迅在《呐喊》的自序中写道“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绝不能以我之必无之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这句话背后折射出来的信念感令人动容,这就像在特定的阴暗背景下射进一束光。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说“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就是唯一的光。”你绝不能说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还有《故乡》中说“希望是本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以及对于革命先行者的赞扬歌颂“有时候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如此积极有力的语言,点燃起希望的火炬。

幽默的语言与批判性相辅相成。其一是其批判的内容,涉及历史、社会、人性、哲学等方方面面。例如《狂人日记》批判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核心的封建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白光》和《孔乙己》批判对于读书人精神的残虐和人情凉薄又习以为常的社会风气。从批判的对象来看,鲁迅没有直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帝王将相、封建军阀,而是把艺术插在生活的大地上,写农民、写知识分子、写童年玩伴,这以小见大运用的惟妙惟肖的同时,又涉及了反帝反封建的宏大主题,刻画出一群麻木的人们。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连自己都不放过。例如《一件小事》中的“我”,“我”在人力车夫前感到皮袍子底下的小来”自我批判的意味更加明显。其二便是他批判的方式,是采用幽默性手法。最为显著的是体现在《孔乙己》上,孔乙己在澡堂洗澡是人们讽刺的话题,在生活中他以偷为职业,在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而被打以至于后来离世,尽管孔乙己以“笑”贯穿全文,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度日,在笑声中死去。这种幽默性,这种“可笑的”背后,却隐藏着弱小者的寂寞而痛苦的灵魂。鲁迅先生写“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二连三难懂的话从孔乙己的嘴巴中蹦出来,便是短短几句,区区几笔,写出了孔乙己的悲剧根源。鲁迅用他锐利的笔,透过孔乙己的灵魂,把封建科举制度的无耻和杀人本质,冷静而深刻地剖析出来。这便是鲁迅语言的幽默性和批判性。

藏在犀利、冷峻语言下的希望与温情。简单来说就是批判性与人道主义的结合。显然,鲁迅在描述“多余的人”时,交织着爱与恨复杂的情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种犀利、冷峻下的希望与温情,是文坛上一抹不可多得的色彩。茅盾先生曾这样评价《狂人日记》“这奇文中的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含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使人一见就感到不可言喻的悲哀的愉快。”便正是鲁迅先生的这种心软交织在一起,让人读来也五味杂陈。以《明天》为例,鲁迅多次详写单四嫂子如何支配她微薄的财产,从而侧面看出其对于单四嫂子的同情,对人性冷漠的鞭挞,更有对妇女地位的思考。无尽心酸的挽歌与精神麻痹的状态,在鲁迅先生的“手术刀下”体现的淋漓尽致。

《呐喊》的语言富有灵魂性与延续性,让我顶礼膜拜。鲁迅先生非常擅长从本质上看问题,且能用语言概括它,如“吃人社会”“阿Q精神”已经成为专属名词,以及现在所流行的“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鲁迅先生的作品并不只是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声声号角,更是向充满急剧变革的时代开出的一枚枚子弹。

鲁迅先生自成一派的语言风格,如一声春雷,响彻黎明前的黑暗,让人振聋发聩;一人举起火炬唤起麻木苍生,终成燎原之势,冲破云层的呼号,不仅是近代文坛第一枪,更是中国思想解放向前迈进的动力之一。

教师点评

    本篇文稿多次修改,力争做到流畅,鲁迅的文章难懂,读书笔记也难写,一直引导学生多读鲁迅文章,因为能提前格局和境界,可付出努力和效果难成正比。黄奕雯同学读进去一些,可未达到预期。倡导阅读任重道远,唯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语文老师责无旁贷。(温圣华老师)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