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 真诚 奋斗<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国学经典专题研修小结
赣州四中 李英
心怀感恩,在这炎炎夏日,有机会带领学校的另外三位同仁来到北京来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参加第15期“国学经典教育”专题研修。几天中,聆听了来自大陆、台湾、和美国等不同国家、地区的10余位专家、学者精彩报告,一边听,一边记,一边感悟,一边思索,想到了自我的个人修养,想到了平日的教书育人,想到了学校的管理与发展。我想,这次专题研修令,我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及运用、推广上会有些许更深的认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想到自己,多学点国学,多敬仰圣贤,多感悟善言,对提升自我修养,提升自身素质,必有裨益。修己,以安身立命,以少一些浮躁,少一些功利,多一份真诚,多一份持重,多一份淡泊,使自己的心灵少蒙尘,让自己的性情更加庄重而不失生气,令自己的人生更加简洁而又充盈。
想到自己所服务的对象——众多的学生,虽然我们的生源基础不仅不优秀还差异性极大,但国学告诉我们,就是“有教无类”,我们必须把他们当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看,把他们当一个个将成为大写的人来看,把他们当“天生我才必有用”将来必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人才的人来看。因此,我们为师者,对他们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平等,多一份真诚,多一份和谐,引领他们人格健全,引领他们身心健康,引领他们成人成才。我想,在德育工作中,在班主任工作中,国学经典的引入和推进,不可或缺,而且一以贯之。
想到自己所服务的学校——赣州四中,虽然是重新被评为省重点中学才6年,教育教学水平及社会声誉与省重点中学还有较大差距,但学校近几年的办学成绩显著,令人刮目相看;学校的发展态势可谓势不可挡。其原因众多,跟师生“笃志弘毅,止于至善”的四中密不可分,我想,其背后,其实就是国学经典的治校方针衍生而来的。具体说来,方向是对的,学校的国学经典的元素是众多的立体的,国学经典的氛围是浓厚的纯洁的,形式是丰富的多样的。通过几天的学习,感觉这一切都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也是回归教育本真回归师生人性的需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必然趋势,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所以,大有可为。当然,任重而道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感恩万物,感恩一切,唯真诚,唯奋斗,唯坚持不已。
国学教育培训心得——教育的责任
赣州四中 薛 敏
习近平主席说过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人大附中的教育理念是立德树人。可见德育在学校乃至国家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高考指挥棒下,提高升学率成了中学教育的中心任务,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校德育的缺失。如何在现行教育方式下更多地兼顾德育,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应尽的责任。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涉及众多环节,确立一个合适德育载体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而怎样的德育载体才是合适的呢?通过近七天的国学教育培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我们可以把国学经典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让中国传统文化来浸润学生的心灵。具体到学校工作层面,个人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学习动机上突出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但是在精神文化建设上却出现诸多问题,道德沦陷,崇洋媚外,很多国人淡忘了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而缺乏文化支撑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而如何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个人认为学习、领悟、践行并传承国学经典的文化内涵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项要使命。
二、校园文化建设上突出国学经典教育氛围的创建。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育人环境的重要性,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不是来自语言的教化,而是源自学生内心的感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校园国学文化氛围的营造将对学生的道德修养起到长期的推动作用。
三、国学经典教方式上注重梯度、多样化和趣味化。国学经典原典文体多为文言文,学生在阅读理解时面临诸多困难,所以很多学生对国学敬而远之,如何拉近学生与国学经典的距离,能否让学生喜欢甚至热爱上国学,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个人认为在实施国学经典教育时一定要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合理选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开展国学经典背诵比赛,举办国学思想辩论赛,观看国学教育影视片等等。另外,让国学教育内容生动化趣味化也是促进国学推广的重要手段。台湾、韩国、日本合作制作了一部关于孔子生平的动画,据说这部动画很受学生欢迎,因为孔子在动画里的形象非常帅。
四、国学经典教育既要言传,更要身教。学校国学经典教育工作的开展,语文老师是急先锋,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学科教师可以无所作为,在国学教育的过程中所有教师都可以也都应该贡献力量。为人师表,行为世范,人格魅力的潜移默化是任何教育活动无法取代的。所以教师若能身先士卒,学习经典,感悟经典,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那教师的言行举止将无时不刻地向学生传递着来自经典的正能量。这也是国学经典教育的升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国学经典教育的道路上,国家、社会、学校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将在教育教学层面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贡献力量!
最后,感谢学校给我这个难得的培训机会!
走在“国学经典教育”的路上
赣州四中 曾冬梅
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们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让我们有幸参加了2015年7月在北京清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开办的第15期“国学经典教育”专题研修班。在此我就本次培训给大家做一个学习汇报。
不登山,不知山高;不涉水,不晓水深;不到清源,不见自己对国学了解的这么少。这次“国学经典教育”专题研修班培训时长为7天,共有十场专题讲座和一次游学活动。讲座的10位教授有来自北京知名高校的,也有来自宝岛台湾的,还有一位自美国夏威夷大学的。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都有一颗热爱国学的心。他们以谦逊的态度,渊博的知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国学经典教育”的大门,使我们对“国学经典教育”有了更丰富而深刻的认识。
走在“国学经典教育”的路上,体验学习“国学经典”的辛苦与快乐。
全新的上课流程,多样的检查模式,学思结合,背唱相融,这是我对这次培训流程的整体感受。
培训的流程:1、课前,全体学员齐唱《大同歌》;2、由各地区派学员代表领读一篇“国学经典”文章,并于下堂课课前检查本文的背诵情况;3、教授的精彩讲座;4、课后完成“国学经典”文章的抄写,人手一本抄写本,结束时与培训心得一同上交。看似简单的流程,实则不易,抄写原文(古体字),背诵文章,直接把我们带回了纯学生年代。所以,课后学员都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背诵文章,虽然感觉有点辛苦,但是当大家都努力时,你怎好一个人懈怠。这便印证了“见贤思齐”的道理吧!当我们<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由此观之,推广国学的难处大抵就在这,起初接触时,觉得语言晦涩难懂,因而得费九牛二虎之力方能读完一篇文章,如要记下就得花上更多时间;倘若记下,又因不太明白其意思而不敢运用于生活中,便觉学之无用;纵然能灵活使用,又担心别人听不懂,为交流设置障碍。正因以上种种顾虑与矛盾,以至国学在今天难以推广。如大多数人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由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逐渐推而广之,那么自然能让更多的人体验到学习国学带来的快乐。
走在“国学经典教育”的路上,感悟“国学经典”的精妙与实用
罗素曾说过,“中华文化在三方面优于西方:一是象形文字优于拼音文字,二是儒家人本主义高于宗教神学,三是学而优则仕高于贵族世袭制。”伏尔泰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及,“应请中国让儒家来欧洲弘扬,怎能由西方去中国传教?”透过西方人的言论,我们已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台湾的
走在“国学经典教育”的路上,践行“国学经典”的要义与宗旨
“经济使国家壮大,军事使国家强大,而文化能使国家伟大”,然而目前的中国,虽然经济正向前发展,却出现了道德滑坡、精神缺失等问题。此时的国人切不可“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乞儿。”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此塑造人格、培养品德。
在此,以《论语》为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告诉我们应改变自己,提高自己,方能立德树人,先己才能达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提到若我们想要
因而我们学习“国学经典”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考试,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有品德、有爱心、有良知、有担当的中
走在“国学经典教育”的路上,我想我只能说,“非曰能之,愿学焉。”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记第15期“国学经典”学习之体悟
赣州四中 陈小花
历七天,在京都,于清源,汲国学甘露,
唱大同,诵经书,抄经文,感中华魅力。
聆圣言,游孔庙,览国博,慕万世师风,
启睿智,养心性,驰神往,备而详述之。
当我捧着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颁发的国学经典结业证书的时候,一种幸福感在内心升腾,感谢四中给予我此次学习国学的机会,七天里,有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63位学员一起敬圣贤,悟善言,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悟国学经典的亘古魅力,很是幸运。汪国真有诗曰:“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七天的国学学习虽短暂而艰辛,但却充实快乐,受用终生。
此次国学研修内容丰厚而精彩,形式灵活而多样。从学之初到毕业之际,每堂报告,全班必齐唱《大同》歌,齐诵经典;每晚学员需竖版繁体抄写经文,翌日学员代表上台背诵经典;研修毕业时学员撰写学习心得,并分地区表演与经典有关的节目。期间,我们还观看了电影《孔子》,游览孔庙、国子监,参观国博,近距离走进了圣贤。当然,受益最深的还是由饱含国学情怀的专家带来的10场高屋建瓴的报告。93岁硬朗稳健的何光荣教授,其《心性情与修身》从心、性、情三角度现身说法般地为我们展现了读教经典之奥秘——修身而使人长寿;83岁和蔼可亲的牟钟鉴教授,其《君子人格,推动移风易俗》如数家珍地解读了儒家文化里君子的幸福感;76岁文质彬彬的钱逊教授,其《劝读<论语>与<论语>读法》从七个角度提纲挈领地展示了读《论语》之方法。三位学者,年事已高,却心系国学,其报告似春雨,润物无声,其情怀似暖日,给人温度。另有台北教师周爱玫《<论语>义理与人生》和王慧茹博士的《<孟子>解读》,她们的报告带来了台湾的国学理论与国学教育特色经验,并打破了国学刻板的印象,展现了国学活色天香,有血有肉的魅力。更令人钦佩的是美国夏威夷大学安乐哲教授的报告《儒学对人类未来之价值》。他从中西文化差异入手,展现了中国文化之独有魅力及对世界未来之影响。一位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有如此独到的研究,如此深沉的热爱,如此坚定的信念,其国际主义精神令人感动。此外,北京大学于述胜教授《感悟<大学>之道》、山东齐鲁文化研究院王志民院长《经典与中华文明》、中华两岸和平促进协会会长冯沪祥博士《从国学看中国梦》及于建福教授《儒学经典核心价值与经典教育》,从专业的角度,立意深远地解读了中华经典,令人耳目一新。总之,10场报告分不同的专题,深入显出,专业而系统地剖析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探究了儒、释、道思想的精华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为我们提供了分析、解决问题,传承经典的多种不同视角。这些报告振聋发聩,引领者我们树立新的理念,坚定传承经典,传递正能量,弘扬时代精神的信心。
受益之余,反诸于己,面对经典,我深感惭愧与忧思,惭愧于对经典认识之浅薄,忧思于经典文化之传承。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于经典,我想每个人有责任审视之,并一以贯之。立足当下,结合所学,有三点小体悟。
一、经典之学贵在践行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之根,之本,之魂,是古圣贤苦苦追寻而发现的真理。它们穿越时空,响彻古今,坦荡地存于天地之间,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信仰和基本的价值体系,它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哲理,人性的魅力曾经警醒过去的人们走出黑暗,走向光明。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典虽一度被怀疑,被批判,被打压,但终因其普世的价值和持久的信念显现出披沙拣金的力量。在道德滑坡,精神缺失之际,在教育改革的重大背景下,在“国学热”、“中国梦”的大环境中,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应该如何对待经典?如何传承经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于建福教授说:“中国教育改革未来重大的突破点应该在经典学习下完成,当代教育需要深深地植根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从中获得丰富的滋养,最具灵魂性的东西是经典,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在国学教育之路上继续走下去。”在经典传承之路上,山东省济宁市各校的国学教育堪称典范,在“学国学,看济宁”的氛围里,在举全校大量师资参与国学经典研修,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经典学习方法中,我感受到了她们学国学的热诚,也体会到经典践行之重要性。然而,在高考应试教育的大形势下,很多学校的经典教育是滞后的,很多老师的经典之学是空白的;很多学校的教育以知识技艺为主,缺乏人文气息;很多学校没有图书馆,即使有也形同虚设。求学的时候,导师曾经教导我说,读书人有两大使命,一为为己之学,一为为人之学,也即“立己达人”。今天,作为读书人,作为一名教师,我想更应该牢记这两大使命。我们既要当好国学经典的修炼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感悟圣贤教育,领悟教育真谛,更要当好国学经典的传播者,将古人先圣的智慧运用到现代教育中,提升管理水平,提高育人品质。学校是精神文明培育的高地,教育的根本应是以思想传播思想,以智慧创造智慧,以信仰培育信仰。经典之学贵在践行,愿经典的源头之水,能培育更多的文明之花!
二、经典是生命的学问
“经典是生命的学问,是每个人都不能逃避的课题。我们读经典,敬经典,其目的就在于思考一个人之为人的问题,在于完成我们生命般的使命,在于寻找自我的幸福感”。这是专家学者讲座中,讲得最多也最深刻最关乎人性的话题。我们知道孔门有四科: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德行”放在第一位有其内在的文化性,德行注重培养一个人的人格,涉及到一个人的信仰。一个人只有具有一以贯之的作为生命的准则并得到准确性可靠性解释的向善的信仰,他的人格才会健全,他的为人才会厚重,他才会在经典之学中不时有幸福感。难怪乎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才是老师教育的首要任务,教师的作用首先在于帮助学生完成道之学,寻找生命之自觉,寻找人性之善美。孔子说到诗之作用时也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里的“兴”即“自觉”的意识,诗歌的作用在于激发人性对万物的自觉,对万物的关怀与感知。著名学者孙绍振与钱理群进行过一次深刻的教育目的之对话,孙绍振认为:“根本性的教育是‘去弊’,去除把教育当作驯服工具式的理念之弊。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人的生命,教育要让学生直面自我的心灵,让孩子把内在的生命体验、美好情思挖掘出来。”这是很高的境界,也是教育的真谛——生命化的教育。教育的影响应该在人格的影响上,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好呢?经典是指点迷津,经典是开悟启智,经典是颐养性情的。经典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应从小生命之觉悟开启。对于一个与经典为伴,有信仰家庭的小孩来说,我想,他是幸运而幸福的,因为他有统摄其一生的信念,他的心灵不会脆弱到不堪一击。又想起了读书时期的刘坤墉老师,他是一位才华横溢,学贯古今,对儒、释、道,知之甚深的学者,他不像其他老师一样热衷于评职称,写一些无用之作。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经典爱好者,而他的小孩是确信无疑的经典受益者。初见他小孩,只四岁,却对经典随口成诵,头顶极有慧根,很是震撼。诚然,我没有福气,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但我感谢他对我的启蒙。经典教育,家庭如此,学校亦如斯。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的学校要守得住精神家园,我们要充分挖掘经典在当今之价值,更新形式,启蒙之,推广之、并践行之;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的图书馆,扩充经典之内容,立德树人;我们要充分重视经典课程,形成行之有效的经典学习体系。如果有一天,经典的精髓已根植于心,我们身边的人因为对经典的身体力行而言必信,行必笃,不迁怒,不贰过……那么,经典,生命的学问也便离我们近了。
三、文化即生活
此次来讲座的台北南湖高中国文教师王慧茹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这是对台湾人国民素养的高度评价。我没有去过台湾,但在读书期间听过一些台湾学者如龚鹏程、林保淳等的讲座,这些学者们给人共同的印象是:文质彬彬,思维活跃,懂礼而守时。而接触到的台湾学生对老师是十分尊敬的,对陌生人经常投以善意。同事告诉我说,在台湾,他们会因为你落下一个衣架在宾馆,而千方百计找到你,邮寄于你。你也会看到在台湾的公交车站,即使只有两个人,他们也会站得笔直地排队等待公交车。你还会看到,台湾人比之大陆人,他们表达感恩是一种不忸怩的习惯。我不禁感叹,台湾最美的风景真是——人啊。所谓的文化是什么呢,文化就溶于生活的仁、义、礼、智、信;文化就是溶于生活的表达对世界,对父母,对朋友,对陌生的爱意;文化就是人的养成教育的集中体现。我很好奇台湾人为何有如此素质,至今不甚明白。台湾松山高中国文教师周爱玫教师分享的一篇教学设计《亲近一位君子》给我一些启示。她说,台湾人的经典是生活的经典,经典不是挂在嘴上的“之乎者也”,经典是溶于生活细节的显现。因为经典的东西往往深奥,与学生之间有距离,学生往往不愿意学习,当你把它拉近在学生的生活中,它的魅力也便显现出来了。她在教案中设计了多个经典与生活结合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之一“为什么孔子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第一人?”这个问题她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播放由日本人制作的一段关于孔子生平的动漫视频。这段视频虽是以动漫的方式呈现,但却展现了一位有血有肉、可亲可近的孔子形象,且比之中国的一些动画片集聚了极多有关孔子的史料。学生通过这段视频,对孔子,其人,其遭遇,其人品有了切身的感受,学习便有了兴趣,经典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我们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创作力和台湾一些学校的教学方式,这也给我们传授经典文化提供了一些思路。经典教育也许并不是你每天能背诵多少经文,而是你在生活中能感悟多少,并将所学践行多少。如果说台湾人素质高的原因之一归结于经典教育的话,那么他们一定是做得比说得更好!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抓学生的常规,抓细节,抓养成习惯”是非常好的措施,经典教育就是细节的体现,经典教育就是一种养成习惯。每一个人,他的学问可以不理想,但是他的养成教育很糟糕的话,他是得不到别人尊重的。我们的文化即是生活,当我们的文化被无形中转化为高贵行为的时候,我们的国民素质才能不断上升,套用一句高大的话,当人类达到一定文明程度的时候,我们的世界才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浅薄之言,言之既多,但却有些许体悟。感恩于曾经所受的谆谆教诲,感谢此次经典之学给予我的养料,庆幸于我正置身于经典弥漫的四中校园,我相信,不远的将来,“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但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这句话在我,在四中人身上会显示出更饱满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