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井冈行 一生井冈情<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汪锦生
为深入贯彻团中央和团省委有关会议精神,2016年 <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3月24日下午,团市委组织全市优秀中学生参加井冈山实践寻访活动。根据学校安排,由我率领我校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共计12人参加此次活动。下午2时许,我们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坐上了前往井冈山的客车。
客车刚驶入井冈山境内,同学们都按捺不住心中激动的心情,纷纷望向窗外,瞻仰井冈山的一草一木,感受这片红土地的气息。3月24日晚7时,根据行程的安排,全体学生于综合楼聆听了三湾改编的专题讲座。全体学生通过基地老师的讲述和观看短片了解三湾改编的革命历史背景、原因、影响以及重大意义。基地老师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带领大家进入今天的授课主题“三湾改编”。在基地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仿照红军当年的三湾改编,组了六个连19个班,民主推选班委成员,并设计各班的班训、班旗和班歌。现场时不时的鼓掌和高喊将活动的尾声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第一次以这样的全新视角学习历史,同学们不仅在培训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集体意识、分工协作能力,同时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革命的厚度和内涵。
3月25日,同学们集体瞻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向长眠在这里的革命烈士敬献了花圈,瞻仰了无名烈士碑,重温了入团誓词,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系统、全面地记录了中国工农革命军从1927年9月直至1930年期间的整个过程。同学们在馆内一步一步走着,目睹着井冈山怎样从一块默默无闻的土地发展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根据地。大家都切身的感受到,他们脚下每迈出的一步,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铺垫而成的。他们的脚步因此变得沉重而缓慢了,不愿放过这博物馆里的每一个细节。海拔不过千余米的井冈山,与三山五岳相比,并不算巍峨挺拔,但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不断来探访。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同学们都有着不虚此行之感,因为他们终于明白了这种力量就是“井冈山精神”。
3月26日,同学们穿上红军服装,背着枪支,在沙场练兵。许多的训练项目都是这些年轻的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翻越求生墙、轮胎墙、投掷手榴弹。尤其是在翻越求生墙的时候,因为很多的学员都是女生,所以在翻越的时候很困难,但是谁也没有说“放弃”两字。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她们一次次的尝试着。汗水打湿了她们年轻的脸颊,她们却仍然坚持着。训练虽然艰苦,但是大家都深深的体会到当年的红军是多么的不易,也深深认识到只有在训练场上多流汗,才能在战场上少流血!
在“红军的一天”体验教学中,同学们身着红军服,身背步枪,肩扛弹药箱,在崎岖的山道中进行“急行军”培训项目,重走3.7公里的红军挑粮小道。大家克服困难,团结协作,顺利完成“伤病员担架运送、战争路标搜寻、红军草药记录”等项目。3.7公里比起当年的红军路根本不值一提,然而大家还是大汗淋漓,不由唏嘘当年红军路走的是多么艰辛,感叹现在时光美好。3.7公里,不仅仅是对体力和耐力的小检验,更引发我们对如何走好人生的道路深思。道路虽艰苦,但是没有人放弃。同学们秉持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红军革命理念,相互扶持帮助,完成了这段考验。重走挑粮小道,不由感慨意志坚定之重要,在物质条件渐渐改善的今天,这品质更显得弥足珍贵。
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在两天半的培训中,同学们听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体验红色生活,在紧张充实的活动中开拓了视野,磨练了意志,提升了思想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