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学经典 敬圣贤 悟善言 修己身
——参加第23期“国学经典教育”专题研修班小结
郭经红
<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七天里,有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52位学员一起聚清源,学经典,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悟国学经典的亘古魅力。培训内容丰富而精彩,培训形式创新而多样,如全体学员齐唱《大同歌》,分组背诵经典文章,用繁体抄写文章,京城游学,背唱结合,学思相融,无比精彩。
学习之余,认真反思,结合所学,略谈感悟。
(一)“三个震撼”
震撼于国学经典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学经典是伟大道德智慧宝库,体现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非凡的创造力和强大的凝聚力,深深地影响着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如其至广大而尽精微的万物妙道,其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为人之道,其经世致用的济事之道,其兼济天下的大德,其成就事业的博大胸怀。国学经典实乃智慧之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用。
震撼
震撼于同仁对国学经典虔诚的学习态度和超强的学习能力。本次培训班,有来自9个省份的152名学员。山东济宁一次性派出45名学员,彰显山东对国学教育的高度重视,而江西省就我们学校6名老师。足见我校领导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智慧。机会难得,我们倍感荣幸也格外珍惜。7天的学习,紧凑充实,我们边学边记,边记边思。学习任务满满当当:诵读文章,相互督促;抄写经文,认真仔细;撰写心得,毫不懈怠。
(二)“三把钥匙”
1.找到自己学习国学经典的钥匙。面对国学,面对经典,我深感惭愧,惭愧于对自己对经典认识之浅薄,对于国学经典教育,我曾很茫然无措,这次有幸参加的国学培训,仿佛黑夜中的一盏明灯,为我指明了方向。“读书就要读根一样的书”“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思想河流的源头”,学习首要任务即背诵,走进经典,要反复推敲领悟,不读无以明义,不诵无以晓义。
2.找到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钥匙。西方有位学者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谁都希望自己幸福,可谁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对人的一生而言,所受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倡国学经典教育,这是因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本。“做有根的教育,育有魂之才”。国学经典体现出来的对事物、对人、对自然的看法都是未来人生的价值所在,广泛深动而又言简赅,能指引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向,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道德修养,心地向善,知书达理,温文尔雅。
3.找到获取国学经典教育资源的钥匙。感慨北方地区国学经典学习浓郁的同时,反观我校,亦无比感慰。我校校门口矗立着万世师表孔子雕塑,励志文化墙上,宣讲着铁杵成针等12个经典道德故事,坚持“国学经典治校”的办学方针和理念,校领导带头读经典、背经典、说经典、学经典,学校组织团队,编辑经典读本,阅读经典;全校师生诵读经典,考核经典,通过不断创新载体,大力拓展国学经典入校园入课堂的渠道,国学经典已逐渐入校入脑入心,四中逐渐形成了独特而浓郁的校园文化。实践证明:我们走的路是正确的,国学经典治校是卓有成效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曾经哺育出了既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又具有传统美德的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国学经典,我们应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更好地在培养人、教育人、陶冶人、美化人方面作出贡献,还须不断地实践与探索。
“我们的每一天,阳光都会毫不悭吝地射进来,有时是一晃而过,有时是守候你的一整天。映射在你心里的那一束阳光,或许你常发现,或许你一直没有。有时,那光不一定是明亮的,但凡看不到又强烈的感觉就在某一处。形式并不重要,当你真的看到、感觉到、触碰到时,就是一个新的开始。面对生活,也许一丝微笑、
此次北京之行收获颇多,此番国学经典学习经历如同一束阳光,点亮我心中的灯塔,感谢有如此一种至善的学习,我愿继续这样一份至诚的追求,去努力学经典,悟经典,感受经典之魅力,体会经典之精髓,努力做到目遇之,口言之,心醒之,身践之。
学国学 谈心得
欧阳芳
自
1.提升教育素养
孔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我们要求学生快乐而充实地学习,那么首先我们自己得孜孜不倦地习得知识。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也需要静心且尽力而为之,方法有很多,可以是阅读专业书籍,研修国学经典,也可以是与他人交谈,社会实践等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要做到“学而不厌”还得培养自己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主动去求知和探索, “格物致知”方能推陈出新,才能引领学生在知识的世界遨游。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自身获得丰富的知识外,对待学生要有耐心和爱心,为学生的进步而高兴,视学生的未来为己任。子曰: 有教无类。对待学习成绩不同等级的学生,我们应一视同仁,不戴“有色眼镜”,对每一位学生都要用心教诲。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教师不但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灯,是帮助学生走向成功的指南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累并快乐着,且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提高自身修养
《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是《大学》里三纲八目中的三纲。所谓“明明德”就是人要弘扬“人之初,性本善”的明善部分,使其发扬光大。所谓“亲民”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达到最好的完美境界。习大大在“五四青年节”把这句话讲在北京大学,就是要激励年轻人成为心性光明、目标远大、行为进取的成熟者。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向往“真善美”的,只是经过生活的历练,或多或少都掺杂着既善又恶的成分。因此,我们要经过后天的不断努力以及自身的修养把“人之善”挖掘出来,祛除恶的因素,彰显高尚的品德。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其实,人要达到最完美的境界是不可能的,这种极致的人生追求也很难实现。但是,人只要有美好的理想,善良的品行,正义的目标,这就是一种正能量,就是“止于至善”的最高体现。
国学经典就像天边那颗璀璨的星星,既光彩夺目又遥不可及。因此,我们必须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触及到点点星光,来照耀我们前行的路。
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魏子玲
工作后,由于再也没有了升学和就业的压力,所以每个暑假整个人都非常闲散,要么在家睡睡觉,要么出去外面旅旅游,但是很少有机会充电学习,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本以为这个暑假的两个月又将在无聊中度过,没想到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前往北京学习的机会,感到非常的幸运,就这样开始了我艰难却富有价值的国学之旅。
似乎为了让我们体会到机会的来之不易以及学习道路的艰辛,早已订好的车次由于北京暴雨天气而停运,但是我们一行人并未因此而打退堂鼓,马上聚集在一起商议可行的办法,最后在综合时间,经费,车次等多种因素的情况下,最终决定先到南昌,再由南昌转车去北京,由于临时购票,并且原因特殊,我们这两趟车都只有站票,意味着我们一行人要连续站18个小时才能到北京,说实话,那时候心里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但是想想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们还是迅速调整好了心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更相信年轻力强的我们一定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抵达北京。
虽然没有座位,但是还好有坐的空地,已经好久没有体验到席地而坐的感觉了,大家聊聊天,看看电子书,似乎一切也并没有那么糟糕透顶。在熬过了漫长的八九个小时之后,终于补到了卧铺,幸运的我们差一点就要欢呼起来了,经过一下午加一晚上的波折,疲惫的我们终于可以安稳入眠。值得庆幸的是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就如北京的天气,也在我们抵达的同时变得晴朗了许多。抵达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后,我们报到完便稍作休息,为第二天的学习养精蓄锐。
开班第一天,作为第23期国学经典教育专题研修班学员的我们,共同学习了《大同》歌,诵读了《论语》四子侍坐,聆听了
晚上学院还安排了在国学馆上晚自习,让我们有时间去抄写背诵经典,国学馆里浓厚的经典气息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书香味很浓,是浮躁世界里的一处净土。每天早上,我们再也不能像在家里一样睡到自然醒,早早起床,进行经典背诵,完整背完会有小礼品奖励给大家,作为江西唯一的代表队,我们的队员很是积极踊跃,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
在后面几天的学习中,我们向各位专家相继学习了大学,中庸,孟子的主要章节,应该来说,收获还是非常大的。在紧张中很快就结束我们在室内学习的课程,学院安排了我们到国子监,孔庙向万世师表孔老夫子致敬。孔庙·国子监的庄严肃穆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让我流连忘返。
通过本期国学经典的学习,让我对国学经典更加了解,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应该向孔夫子一样,向学生传授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让国学经典浸润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提高自己的修养,学会感恩。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的。
感 悟 经 典,修 身 育 人
——参加23期“国学经典教育”专题研修班心得体会
谢晓珍
衷心感谢学校让我有幸和五位同事同往北京教育行政学院参加
期间,我们和来自全国九个省市自治区的151位学院饱尝丰盛的文化大餐,近距离触摸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律动和中华大道生生不息的历史脉搏,经受了一场深刻的灵魂洗礼。
此次北京之行所得到的学习是全方位的。
首先,我们通过专家学者的讲座从理论上进一步领悟经典。
清华大学
其次,我们在共同的学习、研讨、生活中学习、践行修身做人。
在这短短的几天学习生活中,我们真切感受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领导、老师、工作人员服务工作的严谨、有序、周到、高效、诚恳,这既体现出该校管理有方的一面,但在诸多细节中,更体现出每一个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让我不觉对照自己的日常言行,不断自我警醒。在众多令人感动的人里,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国学教育研究中心“本根教育网”的执行主编、国学经典教育联盟总联络员
此外,这次能和其他五位年轻同事一起学习、生活,也让我感受着每一个人的个性风采。
此次出行,我在为人处世方面感悟颇多,深感自己要更加深入、持续地学习国学经典,不但要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能力,更要知行合一,不断加强自我修炼,以便以一个更好的自己去服务他人、服务学校。即使不能如领袖、伟人那般“修己以安百姓”,也要力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
寻圣迹,悟善言,修己身
——参加第23期“国学经典教育”专题研修班小结
叶龙
寻圣迹,拜先贤;到清源,学经典。我和其他五位同仁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从
儒家文化将天人相应的世界观、君民相维的政治观、上下相依的伦理观融为一体。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是整个传统文化的特征。儒家文化以人伦为出发点,提倡尊老爱幼,这一美德一直流传至今。儒家讲求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人都应有这样的远大的抱负,而不会妄活一世而无所作为。儒家文化代表了中国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如担负历史责任、注重整体利益、讲求道德、关心他人、贵和持中、宽忍和平、豁达乐观等等。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下面谈谈几点自己的收获。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首先得从《论语》说起,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这次学习中最后一个授课的何光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这次学习中颜炳罡教授曾讲到,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这次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学习,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增长了我的见识。但就知识而言,学习远远没有尽头。学习国学,不只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正是如此,我们在日后的教学中和生活中,都要让国学对我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心安善悟 学用经典
——参加第23期“国学经典教育”专题研修班有感
曾伟华
正值暑期炎热狂躁,在学校的鼎力支持下,我有幸成为了第23期“国学经典教育”专题研修班的学员之一,带着校领导的殷切嘱托,自
一、印象
步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单看报到日程安排表,就能初略感受到学习国学经典的必备功夫之一是背诵,每天上午和下午课前都安排了专门的背诵环节,然后才是专家导读解读。此外还有诵读齐读,后来才发现,诵读就是为了背诵,就是得强记。晚修也安排了专门时间抄写经典,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抄写也是加强记忆,强化背诵的一种方式。在参观北京孔庙、国子监时,明代监生每月27天的学习课程中,其中背书就有14天,约占每月学时的52%,由此可见背书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加强理解的主要手段。所以背诵经典是学用经典的必要前提,只有记住了熟读了才有可能更好地感悟经典中更深层次的奥妙。
作为国学经典教育基地之一的国学教育研究中心,其优雅的环境设计和氛围布局也是独具匠心。首先是整个校园恬静雅致,绿树成荫,池水相间,静中有动的是点缀在校园主次干道两边文化景观石,题文高雅,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孔子杏坛讲学”雕塑,不由得让人想起【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伟大教育愿景。而“明明德”“止于至善”无不彰显出中国古代《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博大精深。“致中和”选取《中庸》首章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浩然正气”选取《孟子》养气章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等等,都是中国古代先贤赐予我们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警世良言。每一幅石雕小品,仿佛一处动态图景,形态各异,惊世名篇,更显国学魅力。其次,校园个报告厅、餐厅、国学馆、图书室的命名都是出自文化典籍,渊源深厚,有古代名家,也有近现代学者大儒,“鹤卿厅”“寿春厅”“相伯厅”“清源厅”“思孟”等等,仿佛置身其中,肃然起敬。再则各配套功能区,有经典图书区,古籍展览区,国学馆,思孟研究中心等无不显示出国学教育基地的设置独到,有机会徜徉这里无不深受感染。
二、盛宴
从24日开始,一场场国学盛宴依次开幕。有清华大学国学大
三、反思
参加“国学经典教育”专题研修班的格言是:学经典,到清源,既来之,则心安,敬圣贤,悟善言。学习经典,必须心安,即安静。浮躁杂念多根本没法进入圣贤的世界,更谈不上与先贤对话。第一点,每天必修课抄写经文,必须使用繁体字,平时习惯了简体字,且字体潦草,求快,现在转而书写繁体字,得慢,得耐心,得心细,安静是唯一的办法,否则单单抄写经文都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动不动写错,是不是不认字,特别烦躁。第二,圣贤善言名句,单靠学习背诵抄写也不够,得感悟。如何感悟,我们作为教师,得从生活中感悟,得结合先贤生活的时代,还得结合当今的生活实际,更得结合自身的实际和各自所教的学生的实际,接地气,找人气,求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