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天下第一对联
昆明市西南郊的大观楼公园,是到昆明的游人必游之地。
大观楼之所以吸引游人,还在于悬挂在楼前的那幅长达180字的著名长联。它的上联是: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镶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赴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它的下联是: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许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一幅长联,上联描写滇池的景色:四周的山峦,东面的金马山如奔驰的神马,西边的碧鸡山像展翅的凤凰,北方的蛇山似蜿蜒的长蛇,南端的鹤山若飞翔的白鹤。而螃蟹状的岛屿上,螺蛳形的洲绪上,柳枝在雾中随风飘舞,宛如少女在梳理她的鬓发;铺天盖地的苇草上,点缀其间的翡翠般的鸟雀,映照着烂漫红霞。还有,请不要辜负那滇池四周飘香的稻田、晴日下的万顷沙滩以及夏天的莲荷、春日的杨柳。
下联是咏史述事,追忆云南历史:汉武帝的造船习水,唐玄宗竖立的纪功铁柱,宋太祖的玉斧挥图,元世祖乘皮筏渡江统一中国。历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到头来也不过像朝云暮雨那样过去了;就连那纪功的残碑,也只是横卧在苍烟和夕阳之下。于是,只落得留下古庙的钟声、江中渔火和南飞的秋雁以及深秋的寒霜而已。
这一长联,写景咏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对仗工整。《滇南楹联丛钞.跋》认为它是“大气磅礴,光耀宇宙,海内长联,应推第一”,是当之无愧的“古今第一长联”。
毛泽东的幽默对联
毛泽东是诗词大家,书法大家,也是联坛高手。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文思敏捷,为我们留下大量的佳
联妙对,留下许多动人故事。
一九○七年秋,十六岁的毛泽东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读书。他得知同学肖三有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
》,便前去借阅。不料肖三要他对句,并申明对出下句子才能借。
毛泽东慨然应允,肖三即兴出了上联:目旁是贵,贵眼不会识贵人。
毛泽东听了略加思索,脱口而出: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
肖三根本没想到毛泽东有如此才华,佩服不已,当即取书相借,从此与毛泽东结为莫逆之交。
肖三的上联显然有取笑毛泽东之意,并且出的拆字联:“目”、“贵”为“瞆”。毛泽东以拆字相对:“门”、“才”为“闭”。巧妙作对,对得天衣无缝。
一九二七年夏,毛泽东在安化与夏默安先生吟诗作对,夏先生出了上联:
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毛泽东略加思索,随即应对:
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上联后半句“春到也,春去也?”是一设问句,而毛泽东也以设问句作对,“为公乎,为私乎?”平仄相对,
借景抒情,极为巧妙。
一九三一年秋,毛泽东到中央苏区兴国长冈乡调查。一天,刘大娘争着要毛泽东在她家用午饭,用当地人
爱吃的拿手好菜招待。毛泽东一尝,连称“好菜”,便问叫什么菜?在座的刘大爷也叫不出名字。这时,陪同毛
泽东的乡长说:“请主席取个名吧!”毛泽东嘴里品尝着美味,笔下写了一副对联:
上盘下盘,盘叠盘,盘盘装好菜;
主料配料,料拌料,料料出佳肴。
横批是:四星望月。
上联用了六个“盘”字,下联用六个“料”字相对,字虽重叠,而字意变化,又富有情趣,横批“四星望月”是
画龙点睛,即富诗意。
从此,当地人就把这道菜叫做“四星望月”。
名胜古迹对联
长沙岳麓三闾大夫祠对联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滕王阁对联
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
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湖南岳阳楼对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岳阳楼何子贞撰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杭州岳飞墓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一姓秦之人题岳王墓前秦桧跪像
人从宋后少名桧。
我到墓前愧姓秦。
郭沫若书蒲松龄“聊斋”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四川新都宝光寺正殿对联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郭沫若书杜甫草堂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奇特的对联
从前,有一户人家的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
上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也是“长长长长长长长”,
连横批也是“长长长长”。
一天,有几个人路过这户人家门口,看见这副奇特的对联,念来念去谁也念不出对联是什么意思,后来
经过这户人家领导的指点,才明白其中的奥秘。
原来这户人家是靠卖豆芽为生的,他们希望豆芽长得好,就写了这副对联。利用“长”字的两种读音,几
种解释:chang,长度、经常; zhǎng生长。这样,上联读作:chang zhǎng chang zhǎng
chang chang zhǎng,意思是:常长常长常常长。
下联读作:zhǎng chang zhǎng chang zhǎng zhǎng chang,意思是:长长长长长长长。
横批读作:chang zhǎng zhǎng chang,意思是:常长长长。
一拍一骂
从前,有个恶毒财主做寿。当地有个富家,特地写一幅连环式寿联祝福,借此献媚讨好。他搜肠刮肚凑成了上联,却怎么挖空心思也写不出下联了。无奈,只好把上联送去,上面写着:
寿比南山,山不老,老大人,人寿年丰,丰衣足食,食尽珍肴美味,位尊德大,大享荣华富贵,贵客早应到来,来之是理,理所当然。
有个才华出众的穷秀才,看了这个令人作呕的上联,非常气愤,提起笔来,立即对出下联:
福如东海,海阔大,大老人,人面兽心,心黑手毒,毒如豺狼虎豹,暴病而死,死无葬身墓地,地方好人莫去,去了后悔,悔之晚矣。
上面两联,一捧一骂,针锋相对,是一幅生动而有趣味的连环式对联,生动地反映出了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的立场和感情。
长联颂园丁
天府之国校园里传诵着一副吟育教师的长联: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芬天下。
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这副长联堪为吟诵教师的佳联,它巧用一到十的数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人民教师甘作蜡烛、愿为春蚕、呕心沥血、爱岗敬业、厚积薄发、勤育一代英才的精神境界和高尚情操。
人名巧对
李梦阳(1475年-1531年),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又字天赐,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弘治进士,曾任户部郎中,有《空同集》。
李梦阳性格诙谐,非常爱才,常出联命对,借以考试后生们的才华。他在江西督学时,有一个童子和他同名同姓。在唱名时,就开玩笑说:“你怎么和我同名呢?现在我出联让你对,对不上,你就改名,不要丢‘梦阳’的人。”于是他随口念道:“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这分明是借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和西汉时期的辞赋家司马相如同名作文章,以其名同人异,切合当时的现实。当然蔺相如的文采比起司马相如差得很多,言下之意是说李梦阳这个童子比不上他这位大文学家李梦阳。其实,李梦阳这个童子也很有才学,他略假思索即对:“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魏无忌即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信陵君”,就是窃符救赵的公子无忌。长孙无忌是唐代大臣,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此联以其“无忌”,双关两人不要顾忌,李督学觉得有理,非常赞赏这位童子的才智,于是马上改变了态度。经细心考察,证明确有才能,于是亲自推荐,予以重用。
对联添笔改笔拾趣
▲东晋书圣王羲之以书法闻名遐迩。一年除夕,他在大门口写了副春联,没想到几乎浆糊未干便被人揭走,再写一副,依然无存。于是,他心生一计,写了第三副春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对联太不吉利,也就无人来揭了。第二天凌晨,全家起来拜年,他让儿子献之给对联添了个尾巴,使对联变为:“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拜年的人见到这副对联无不称好。 ▲宋朝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一日,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事过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之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他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明末大臣洪成畴,素以忠节自诩,故在厅堂的正中央亲书一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来,他在松山一战中败于清军,自己被俘后投降了清朝。这时,有人看他变节如此突然,便在这副对联的联尾各添一字,改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矣”“乎”二字的增添,产生了妙不可言的讽刺效果。 ▲清朝有个李知县,常依官仗势,欺压百姓,本来贪心很重却硬充清廉,某年春节,他在正房门贴出一副春联标榜自己,联曰:“爱民若子;执法如山。”这春联一贴出,即遭到众人的非议和指责。有人暗为这副春联加了个长尾巴,变为:“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山为其山乎?” ▲1941年旧历除夕夜,在南京颐和路公馆大门上汪精卫贴出自书的春联:“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开为党为国为公之大业。”第二天清晨,他发现春联已被人偷改为:“立泯族泯权泯生之宏愿;开伪党伪国伪公之大业。”从此之后,汪精卫再也没有写春联的雅兴了。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口,拾得一个笔记本。打开一看,扉页上写了一副非常伤感的对联:年年失望年年望 处处难寻处处寻
还有个横批:“春在哪里?”
再翻一页,是写于当天的绝命诗。郭老看后,心急火燎,马上让秘书去寻找笔记本的主人,从字迹上看,可能是个少女。
秘书和随行的几个人费了好大的劲才找到了这个少女。她叫李真真,高考落榜,爱情受挫,于是,萌发了轻生的念头。
只见郭老取出钢笔,在笔记本上改道:年年失望年年望 事事难成事事成
横批也改为“春在心中”。
姑娘知道为自己改对联的,就是中外著名的郭老,十分激动,把绝命书撕个粉碎,对郭老说:“谢谢您!我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
中秋对联趣谈
自古以来,有关中秋节的对联不少,其中大多在“中秋月”上做文章。
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
大家熟悉的对联还有: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这三副对子皆写得清新可读。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作的对联。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
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出上句,让大家对下联。结果无人对上。到了除夕夜,这群书生又相聚饮酒守岁,还是那位秀才对出了下联。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对,被称作“中秋出句年尾对”。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过去,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古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这一联是明代大学士杨廷和(1459—1529)父子的杰作。相传杨廷和8岁那年,有一次,他父亲与客人对饮到深夜,出上句让客人对,可是无人对出,在一旁的小廷和随即应对,语惊四座。
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
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
清代徐稚小的时候,老师出上句,他对出下句。“月明”指每月十五,有时也用来指“中秋”与“冬至”相对。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地月缺”指人不团圆。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曼卿对“月如无恨月常圆”,可谓天衣无缝。
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对曰:
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此联也属“鹤顶格”。
东林寺也有一对联: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星。意境甚为辽阔高远。
赏月佳处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处有一对联:
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
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
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上海豫园得月楼联:“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联中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对联的欣赏示人以哲理。
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全联对仗既工且含无穷韵味。“弄”、“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最能传神。
杭州西湖水月亭联:“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此联典雅明丽,富于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