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高考地理五类综合题题型与答题建模
1.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温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图中1月份等温线的大致走向,并分析甲地冬季气温比乙地低的原因。
(2)描述流经乙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3)简述图中甲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并指出乙地周边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4)简述图示区域发展工业可利用的原料和对应的主要工业部门。
答案 (1)1月份等温线走向大体以123°E为界,123°E以西主要呈东北—西南走向,123°E以东呈西北—东南走向。 甲地冬季气温比乙地低的原因:甲地的纬度略高;甲地(位于大兴安岭西侧的内蒙古高原)海拔相对较高;甲地靠近冬季风源地,乙地由于大兴安岭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
(2)流量大,有春汛和夏汛,含沙量小,有结冰期,有凌汛。
(3)甲地农业生产特点:以畜牧业为主;主要靠天然放牧,生产模式粗放;产品主要满足自给。
乙地周边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热量不足,多旱涝、冻害,土壤盐碱化严重(多盐沼泽)。
(4)自然资源方面:油气资源——石油工业;煤炭资源——采煤工业和煤化工;森林资源——木材加工。
农业基础方面:亚麻——纺织工业;甜菜——制糖工业;牲畜产品——畜产品加工业。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1月等温线大体东西延伸,但是在123°E附近发生弯曲,明显被分成两段,西段呈东北—西南走向,东段呈西北—东南走向。(2)水文特征描述要注意纬度(纬度高有结冰期)和流向(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有凌汛),可结合汛期、结冰期、流量、含沙量、水能等方面来分析。(3)甲地位于大兴安岭西侧的内蒙古高原,以畜牧业为主;乙地周边地区发展农业面临的问题主要结合其处于较高纬度的平原地区分析,如纬度高、热量不足、冻害严重等。(4)工业可利用的原料可以是自然资源,也可以是农产品,回答时要注意对应的工业部门。
2.下图为“我国亚热带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对其进行了综合考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沿A—E线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岩层的形成年代A、E两处最晚,C处最早。据此分析图示河谷的成因。
(2)同学们沿A—E线观察到沿途植被垂直变化不大。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3)从图中可以看出,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或山前,呈明显的条带状分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图中虚线是规划在几个村庄之间修建的公路,乙村到甲村的线路比较平直,乙村到丙村的线路比较弯曲,呈“之”字形。分别说明其原因。
答案 (1)河谷地带为背斜构造,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疏松,易被侵蚀成谷地。
(2)沿线相对高度不大,水热状况垂直分异不显著。
(3)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较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比较适宜聚落的发展。
(4)乙村到甲村地势平坦;乙村到丙村地势起伏较大,公路大部分路段与等高线平行修建,可减小公路的坡度。
解析 (1)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图示河谷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疏松,易被侵蚀成谷地。(2)自然带垂直变化的原因是水热条件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垂直分异规律以低纬度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沿A—E线尽管纬度较低,但属于低山丘陵,相对高度不大,因此植被的垂直变化并不大。(3)山区的聚落多分布在河谷地带,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水源和土壤。(4)山区公路的修建原则上要与等高线平行,因此,乙村到甲村的线路比较平直,而乙村到丙村的线路要呈“之”字形。
3.读“世界部分地区气候分布图”,回答问题。
(1)比较两图所示区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两图中所示气候类型相同的字母是 和 , 和 。
(3)比较E处、F处1月和7月植被景观的不同特点。
(4)试比较A地区与同纬度我国东南部地区的气候差异。
答案 (1)地中海地处三洲五海之地,为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最近便通道,重要的交通枢纽。非洲南端好望角是沟通东西方的重要通道,印度洋到大西洋的大型油轮需绕道非洲南端好望角航线。
(2)A F B D
(3)E处为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1月植被茂盛,7月植被枯黄。F处为地中海气候,1月植被不如7月葱绿。
(4)该区域地处北纬30°~40°大陆西岸,主要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形成了地中海气候;我国东南部地处大陆东岸,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
解析 第(1)题,区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主要从其所处的位置及交通条件进行分析,西亚及北非处在“三洲五海”的重要地带,地理位置和交通位置非常重要,非洲南端是沟通印度洋和大西洋的重要通道。第(2)题,A在地中海沿岸,应为地中海气候;B在北非,应为热带沙漠气候;C已经深入到亚欧大陆,应为温带大陆性气候;D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E在非洲南部东岸,应为热带草原气候;F在非洲南端,为地中海气候。第(3)题,比较不同季节的植被景观,主要从气候的季节变化情况来分析,E处为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1月多雨,是植被繁茂季节,7月为旱季,草木枯黄;F处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1月炎热干燥,7月温和多雨,所以该处7月植物水分更充足。第(4)题,结合所处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的差异来回答。
4.读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罗斯的天然气将通过正在铺设的“南溪”管道输往南欧。该管线从俄罗斯南部穿过黑海海底至保加利亚后,穿越巴尔干半岛经希腊通往意大利南部,预计2013年投入运营。
材料二 石油城克拉玛依市地处交通要冲,区位优势明显,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1)简要归纳A、B两阴影区域相似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2)结合材料一,分析“南溪”管道施工困难的主要地理原因。
(3)以采矿为主的资源型城市都会面临资源枯竭问题。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克拉玛依市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 (1)气候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以内流河和内流湖(或咸水湖)为主;水资源短缺,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丰富。
(2)经过河流、山地和海底,地形复杂;线路长,地质构造复杂;经过多国领土,需他国支持。
(3)利用区位优势,发展边境贸易;进一步发展石化工业,延长产业链;发展观光旅游和工业旅游,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利用良好的光照条件,发展节水农业和特色农业;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解析 第(1)题,分析A、B两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应该从地形、气候、水文、自然资源、植被、土壤等方面入手。第(2)题,从图甲和材料一中获取信息可知,“南溪”管道穿过海底、河流、山地;经过多国领土,线路较长。第(3)题,克拉玛依市为工矿业城市,其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资源枯竭、传统产业衰落、产业结构单一,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教育、交通、旅游和特色农业等方面着手。
5.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简图”,读图回答问题。
(1)比较甲、乙两城市服务功能的主要差异。
(2)A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发展种植业可能对B湖泊产生什么影响?
(3)图示A河流所在省区近年来成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转入地,简述产业转入对该省发展的影响。
答案 (1)甲城市服务范围比乙城市大;服务职能种类比乙城市多;服务等级比乙城市高。
(2)①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淤塞(湖床抬升),湖水变浅,调蓄功能减弱;②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会导致水质下降;③湖泊面积萎缩和水质变坏会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3)①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②扩大就业;③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④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⑤可能对当地的生态与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例可知甲城市属于特大城市,乙城市是中小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服务范围、服务职能的种类和服务等级三方面,甲城市服务功能要强于或优于乙城市。第(2)题,A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垦殖会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从而会导致B湖泊淤塞,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加剧洪涝灾害;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也会导致湖泊水体污染,水质下降;湖泊面积萎缩和水质变坏会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第(3)题,评价产业转入对当地发展的影响应该从利、弊两方面综合考虑。有利方面主要表现在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就业;促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不利方面主要是转入产业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