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四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地理周周练(2)
——选择题专项训练
单选题 (每小题1分,共58分)
(2013·海安中学模拟改编)读全球某产业转移路径及趋势图,回答1-3题。
1. 该图反映的某产业最有可能是( )
A. 纺织工业 B. 钢铁工业 C. 宇航工业 D. 石化工业
2. 越南、马来西亚成为第四次产业转移的移入地,主要原因是( )
A. 内部交易成本低 B. 劳动力成本低 C. 技术、资金丰富 D. 市场广阔
3. 第四次产业转移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影响是( )
A. 造成沿海地区大量工人失业 B. 有利于中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C. 为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腾出空间 D. 降低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
(2013·江苏学测调研改编)江苏是全国最缺电的省份之一,同时又是风能大省和科技大省,潜在风力发电量2 200万千瓦时,约占中国风能资源的1/10,发展风电等新能源的条件优越。据此回答4-5题。
4. 从生态角度分析,发展风电( )
A. 对缓解温室效应效果不大 B. 可以获得较大的投资回报
C. 能够减轻大气污染 D. 能够实现能源的多样化
5. 江苏正在如东市建设世界上最大的风电场,在连云港建设田湾核电站,关于其背景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 江苏经济基础雄厚,风力发电经验丰富 ② 江苏常规能源短缺,电力需求增长迅速 ③ 江苏综合运输网络不够健全,导致能源运输不畅 ④ 江苏能源结构单一,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②
(原创题)碳排放主要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碳排放转移是指高碳排放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据此回答6-7题。
6. 我国高耗能产品出口额越大,反映了我国碳排放( )
A. 转出越多 B. 转入越多 C. 转入越少 D. 转出越少
7. 下列产业中导致我国碳排放转移量发生巨大变化的是( )
A. 第一产业 B. 服装工业 C. 钢铁工业 D. 第三产业
西部地区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2%,已探明的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39%,右图是西电东送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 西电东送可以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主要是因为( )
A. 西电东送使电价升高,东部用电量减少
B. 西电东送使电价降低,使用环保电器者增多
C. 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煤炭输入量减少
D. 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工业成本降低,有能力改善环保条件
9. 西电东送是指西部地区的水电和火电输往东部,图中有火电站分布的是( )
A. ③④ B. ④⑤ C. ②③ D. ①⑤
(原创题)下图是五种工业区位选择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 右图中,目前适宜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工业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⑤ D. ①③
11. 关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延缓转出地的产业升级
B. 减轻转入地的环境压力
C.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D. 增加转出地的就业机会
(2013·广州考前模拟改编)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优点。当前,全球服务外包正成为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新浪潮,也是当今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转移的新趋势。下图是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 影响全球服务外包产业第一阶段转移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A. 工业基础雄厚 B. 大量廉价劳动力
C. 便利的交通 D. 教育水平较高
13. 中国正成为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主要国家之一,其最有利的区位条件是( )
A. IT产业迅猛发展 B. 自然资源丰富
C. 便利的交通 D. 消费市场广大
(2013·海安中学三模)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南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期。据此回答第14题。
14. 中西部在承接东南部产业转移时( )
① 要警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移 ② 要鼓励引进高能源、高耗水的产业 ③ 要降低“进门”产业的选择标准 ④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原创题)世界经济论坛2012年年会,于2013年1月23日在瑞士达沃斯开幕。本届论坛以“为持久发展注入活力”为主题,旨在推动、促进全球和地区经济以及行业结构的转型。为期5天的会议吸引了来自百余国家2 500多名客人与会,其中包括近5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读四国产业结构图,回答15-16题。
15. 下列产业转移方向最可能的是( )
A. 丁→乙 B. 丁→甲
C. 乙→丁 D. 甲→丁
16. 我国在产业调整中应该( )
A. 加快第三产业的引进,推进工业化进程
B. 加快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C. 与甲类国家分工合作,集中发展第二产业
D. 只接纳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
(2013·泰州三模改编)目前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建设已经进入“跑道”,即将“起飞”。在江苏省经济发展平稳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经济继续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经济运行呈现出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苏北乃至江苏省的地位都呈稳定上升之势。读东陇海产业带在我国铁路交通要线中的位置图,回答17-18题。
17. 东陇海线产业带已经成为苏南产业转移的热点地带,其中从苏南转移来的产业最有可能是( )
A. 服装业 B. 电子信息产业
C. 高新技术产业 D. 金属冶炼业
18. 下列有关协调沿东陇海线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举措,可行的是( )
A.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以发展经济为终极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
B. 大力开发各类自然资源,确保资源能够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C. 注重科技投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D.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重工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2013·南通模拟改编)下表为我国土地荒漠化发展情况,读表,回答19-20题。
年份(年) |
1955 |
1965 |
1975 |
1985 |
1995 |
2000 |
2010 |
荒漠化面积(万公顷) |
67 |
69 |
71 |
89 |
197.26 |
257.8 |
267.2 |
19. 80年代以后,加速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变暖,降水减少 B. 冬季风强劲,沙尘暴频发
C.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D. 夏季风强劲,台风影响大
20. 治理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红色荒漠化的措施,可行的是( )
A. 植树种草,抵御风沙
B. 全部退耕还林还草
C. 陡坡地实行退耕还林
D.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下图为我国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流程图,回答21-22题。
21. 该过程产生A和B两种气体,对于其说法正确的是( )
A. 对于B气体可以大量排放,部分回收即可
B. 应采取措施控制A气体排放,严格实行回收处理制度
C. A和B两种气体产生的问题都属于生态破坏问题
D. A气体是该过程中排放出的温室气体
22. 这种生产模式与单纯输出煤炭相比,说法不对的是( )
A. 产业结构更加单一 B. 减小运输压力
C. 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D. 增加就业机会
(2013·苏中三市三模改编)下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省区域图”和“该省土地利用状况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 关于图甲中A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城市依靠附近丰富的煤、铁资源发展了钢铁工业
B. 地势平坦、河流众多,是A城市形成的首要因素
C. 石油资源枯竭是制约A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D. A城今后发展方向是利用现有基础,发展成我国新原料、新材料基地
24. 关于该省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 荒地、沼泽面积广大,应大规模开垦为耕地 ② 发挥地区优势,开发建设成我国林产品基地 ③ 发挥气候资源优势,建成我国各种优质水果基地 ④ 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是当地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读下面关于某河流的资料,回答第25题。
|
耕地 |
林地 |
草地 |
荒地 |
其他 |
1980年 |
55.0% |
19.8% |
4.9% |
15.4% |
4.9% |
2012年 |
40.2% |
44.1% |
6.2% |
1.3% |
8.2% |
P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25. 19802012年P河流域( )
A. 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B. 土壤层变薄
C. 生物多样性增加
D. 下游泥沙沉积增多
(2013·常州外国语学校三模改编)山西省在“十一五”能源建设中的目标是到2012年,该省原煤、焦炭产量、发电装机总容量将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与此同时,煤化工将成为山西能源建设的一个着力点,并借此打造一条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据此回答第26题。
26. 关于能源基地的生态环境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能源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B. 生态环境建设中只要采取工程措施即可
C. 用生物方法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唯一措施
D. 采用工程、生物措施并结合复垦,既可改善生态环境,又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2013·扬州中学期初检测)读我国部分地区风能分布图,回答27-28题。
27. 图中甲、乙两地的风能差异较大的因素是( )
A. 纬度 B. 植被 C. 距海远近 D. 地形
28. 若在甲地建设大型风电基地,除技术与市场因素外,要使风力持续发电还需要重点考虑当地的( )
A. 河流与水源条件 B. 农业与人口规模
C. 天气与地表环境 D. 矿产与地质条件
105° |
110° |
35° |
|
2160 |
3767 |
海拔1000米及以上地区 |
山峰(米) |
城市 |
甲 |
读“我国某河流域略图”,完成29~31题。
29.图中甲河是( )
A.汉江 B.闽江 C.西江 D.渭河
30.甲河干流的南、北支流相比较,南岸支流( )
A.流程长,较稀疏 B.流经地区坡度较大 C.水质清,无结冰 D.流经地区多为红壤
31.图中虚线不可能是( )
A.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界 B.一月均温0℃等温线
C.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界 D.年800mm等降水量线
为了防御流沙侵袭,科研人员利用稻草、芦苇、麦秸等材料,在宁夏中卫沙坡头铁路沿线的流动沙丘上扎设方格状挡风墙,植树造林,建造一条宽500~600米,长16千米的带状沙障(如下图)。据此回答32~33题。
32.关于沙障的主要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B.截留水分,提高沙层的含水量,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C.对当地的气候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D.对于保护当地的交通干线非常有效
33.图示地区( )
A.冬季盛行东北风 B.是黄河含沙量最大的河段
C.沙丘海拔多在100~200米 D.图中铁路为包兰铁路
下表是“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回答34~36题。
地点 |
① |
② |
③ |
④ |
年降水量(㎜) |
15.6 |
466.6 |
777.4 |
205.4 |
一月平均气温(℃) |
-8.5 |
-6.6 |
-1.2 |
-9.0 |
七月平均气温(℃) |
27.4 |
23.5 |
23.9 |
23.6 |
34.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海拔高度 D.洋流性质
35.关于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B.①、④两地位于青藏高寒区
C.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 D.②、④两地位于半干旱区
36.关于四地所在区域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以冰雪融水灌溉为主 B.②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C.③以水田农业为主 D.④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
下表是“我国某地多年平均气候统计资料”。完成37~39题
月 项目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风力≥8级的日数 |
1.5 |
1.9 |
3.7 |
5.6 |
3.6 |
1.0 |
0.6 |
0.3 |
0.4 |
0.8 |
1.4 |
0.6 |
平均气温(℃) |
-3.2 |
-0.7 |
6.4 |
13.7 |
21.2 |
26.0 |
27.3 |
26.3 |
20.6 |
14.4 |
6.3 |
-0.7 |
降水量(mm) |
3.3 |
7.3 |
9.1 |
43.2 |
33.3 |
54.5 |
247.3 |
166.8 |
48.9 |
26.2 |
26.0 |
3.5 |
37.该地可能是( )
A.武汉 B.西昌 C.济南 D.兰州
38.若该地植被状况较差,则其扬沙天气多出现在( )
A.1~3月 B.3~5月 C.7~9月 D.10~12月
39.实际观测发现,该地5月份的光照条件优于7月份,其主要原因是( )
A.正午太阳高度较大B.白昼时间长C.大气中云量较少D.地面温度较高
读右下图,回答40~41题。
40.“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
花落时。”诗歌中描述的现象( )
A.反映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
C.是由于流经两地的河流不同造成的
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41.“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 )
A.说明了冬季风到达不了玉门关 B.反映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条件的差异
C.反映了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种植 D.反映了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树生长
一次寒潮刚过,“漏斗户主”陈奂生便悠悠上城来做买卖。稻子收好了,麦垄种完了,公粮余粮卖掉了,口粮柴草分到了。乘这个空当,出门活动活动。自由市场开放了,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他去卖油绳—自家的面粉,自家的油,自己动手做成的。赚了钱他打算买一顶帽子遮风寒。(“漏斗户”指常年负债的穷苦人家,“油绳”是一种油煎的面食)。回答42~43题。
① |
② |
③ |
42.陈奂生上城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 )
A.初秋 B.春季 C.寒冬 D.深秋
43.陈奂生生活的地区最有可能是 ( )
A.东北平原 B.江淮一带C.珠江三角洲D.四川盆地
读“我国雨带移动示意图”,回答44~45题。
44.通常年份,当雨带位于①、②、③时,分别是 ( )
A.4、5月,6月,7、8月前后
B.5、6月,7月,8、9月前后
C.3、4月,5、6月,7、8月前后
D.10月,8、9月,7、8月前后
45.2003年长江地区旱情严重,而淮河流域出现洪涝。
原因是( )
A.南方气流中含水量较少而北方气流中含水量较多
B.冬季风较弱,雨季回撤慢,在黄淮停留过长
C.副热带高压过强,台风活动多集中的黄海一带
D.副热带高压偏强,雨带北上提前,并在黄淮停留长
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图(六)所示的9个省区,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回答46~48题。
46.有关我国荒漠化的现状,正确的是( )
A.荒漠化最严重的是风蚀荒漠化,占荒漠土地的99%
B.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省区
C. 9个省(区)年降水量都在 400mm以下
D.长江以南的省(市、区)没有荒漠化土地
47.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
A.甘肃、河北 B.新疆、内蒙古 C.陕西、宁夏 D.青海、西藏
48.荒漠化防治的核心是( )
A.恢复自然植被 B.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潜力
C.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D.建立荒漠化预警系统
读“某地区的经纬网和等高线图”,回答49~50题。
49.甲地区土地盐碱化较轻、耕地质量较好的自然原因是( )
A.人类长期耕作,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B.多为紫色土,冲积土壤比较肥沃
C.土壤中水、肥、气、热协调较好,肥力高
D.土壤中含钙质较多,黑土分布广
50.图中乙地区的经济作物和林木主要( )
A.甘庶、柑橘B.甜菜、柑橘C.花生、苹果D.棉花、茶树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某一纬线附近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1~52题。
51.该地区主要位于我国( )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西南地区
52.甲地所属的自然带是( )
A.热带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53.我国西部地区的地理差异有( )
A.甘新多沙漠戈壁,青藏多大河湖泊 B.陕甘宁地势低平,云贵川地形崎岖
C.新疆的河流皆为内流河,西藏的河流皆为外流河 D.青海高寒干旱,甘肃温暖湿润
读“河西走廊自然景现示意图”,回答54~56题。
54.该地形区的自然景观有石质戈壁、砂质戈壁、绿洲和盐化戈壁,其分布位置与图中数码配对正确的是( )
A.①——砂质戈壁 B.②——盐化戈壁 C.③——绿洲 D.④——石质戈壁
55.该地绿洲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
A.气象灾害少 B.一年两熟 C.降水丰富 D.昼夜温差大
56.该地发展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a.水土流失 b.土地沙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酸雨危害
A.a和b B.b和c C.c和d D.a和d
57.适合在暖温带种植的果树有( )
A.柑橘 B.苹果 C.香蕉 D.菠萝
为进一步发展山西经济,使资源大省转化为经济大省,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据此完成58题。
58.坑口电站建设的作用不包括 ( )
A.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B.改善能源工业结构
C.增加经济产值 D.减轻山西的环境污染
周周练(2)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60 分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A |
B |
C |
C |
B |
B |
C |
C |
D |
D |
C |
D |
A |
D |
B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B |
A |
C |
C |
C |
D |
A |
C |
B |
C |
D |
D |
C |
D |
B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A |
C |
D |
B |
C |
A |
C |
B |
A |
B |
B |
D |
B |
A |
D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B |
D |
C |
C |
C |
D |
B |
A |
C |
D |
B |
B |
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