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四中 2017 — 2018 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命题人:谢晓珍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 2017 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B. 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C. 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但是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 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B. 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 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D. 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B. 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 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D. 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4 分) ( 2017 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 “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答答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有删改)
4 .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 “天嚣”的恐怖气氛。
B .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 .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5 .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5 分)
6 .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分析。(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2 分) ( 2017 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 12 分)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 —— 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 “ 好呀,好呀, ” 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 —— 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 “ 考察 ” 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
7 .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 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C. 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D. 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8 .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5分)
9 .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 2017 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赵 憙 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 “ 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 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方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 “ 赵憙真长者也。 ” 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 “ 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 帝曰: “ 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 王无复言。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 “ 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插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 赵憙传》)
10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11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 “ 下车伊始 ” 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 .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C .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D .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 “ 京师 ” ,现代泛指首都。
12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B .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 .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为暂时放过仇家。
D .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 帝曰: “ 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 王无复言。
(2)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 2017 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 ~ 15 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 ① ,湖山应梦武林春 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③ 。
[ 注 ] ① 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 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 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 “ 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 彼李揆,安肯来邪? ”
14.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B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C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D .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E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沁园春 长沙》中面对充满生机的秋景图,作者不禁发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追问,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改造旧中国的情感。
(2)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21世纪的中国,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良好,但是一些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却看不到中国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仍然书生意气,到国外谋求就业。
B .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情澎湃。
C .有些风华正茂的儿童沉迷在网吧里,浪费了时光,荒废了学业,真让人痛惜。
D .每次回忆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这位解放战争时期扛过抢、打过仗的老战士总会显得非常激动。
18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3 分)
A .据斯诺登通过英国《卫报》报道表示,他“从未向中俄政府提供情报”,中俄“也没有从其笔记本电脑里提取信息”。
B .近两年来,随着互联网中微博这一交流方式的发展和出现,全球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人员纷纷开通微博,及时公布有关信息,提升政府在民众中的形象。
C .“公车腐败”的原因大多是监管不严、审批不当、部分领导干部享乐主义、贪图小便宜造成的。
D .省政府已明确指出,廉租房可以在经济适用住房中配建,也可以在普通商品住房小区中配建,以防止出现低收入家庭被边缘化的现象。
19 .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 (3分)
A .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B .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C .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 . 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20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6 分)
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但若使用不当, ① ,以口服药为例,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逐渐被吸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 ② ,当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然而, ③ ,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
21 .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 ① 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 分)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 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 。 ③ 。
四、写作(60分)
22. 军训的几天是辛苦的,同时也是难忘的。军训生活中谁令你最为难忘?是老师、同学还是教官?请写一个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人在军训期间发生的故事。
要求:①选材真实,写出真情实感。②记叙文,有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③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 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