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99js金沙(NO.1)·官方网站

logo
search menu
...
地理教育之坚守
作者: 编辑:gzszdl
发布时间:2017-10-28 14:50:06 点击数:5851

普通的岗位  闪光的人生

江西省赣州四中地理组 薛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国家的发展更离不开教育,教育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作为80后的我,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知之甚少,所以也谈不上教育记忆,但是我生活在一个教师家庭,对教育的印象从父亲身上或许可以找寻到点什么!

父亲是位乡村教师,在教师的岗位上工作了30个春秋。时光荏苒,说起父亲的教师之路,可谓是艰辛中充满欢笑,平凡里不乏执着。父亲年轻的时候学习成绩很好,在七十年代,是我们村为数不多的高中毕业生,只是因为当时未恢复高考,毕业后父亲就回家务农了,后来在爷爷的安排下,父亲当上了马路清扫工,拿当时的话来说就是“扫马路的”,这份工作又脏又累,特别是夏天来临,柏油的路面足可以把脚底板蒸熟。这样的工作持续了两年左右,之后父亲在村长推荐下参加了村里的代课老师“招聘会”,当时全村的高中毕业生都参加了,经过简单的“笔试”,最终父亲和同村的几个青年成功入围并顺利走上了代课教师的工作岗位,那年是1980年。现在回想起来,父亲也还觉得不可思议,自己怎么就当上老师了。

父亲的第一个工作地点是在我们村的一座古庙。古庙前有块小小的操场,古庙是木头房子,内壁漆黑一片,有烟熏过的痕迹,教室很小,课桌凳大小、质量参差不齐,就连黑板也是凹凸不平的。环境虽然艰苦,但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父亲却卯足了劲儿,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他懂得在艰苦的环境中如何让孩子们充满欢笑。

十年之后,父亲换了工作单位,只不过依然是代课教师。90年代的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有所增加,偏远乡村地区的教学设施得到逐步的改善,我们村的新村小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竣工的,村小在当时可算是全村最好的建筑了,两层的平顶房,配套设施较为齐全。可是好景不长,父亲没过几年就被分配到村里的一个非常偏僻的教学点,教学点离家很远,有七八里路,父亲每天早出晚归,来回奔波。对于父亲来说这也不算辛苦,最让父亲不能适应的是那里的教学环境,一间教室,两个年级,一个老师,两种角色,虽然人数不多,一、二年级总共十来个人左右,但是父亲作为唯一的老师却要在一节课顾及到两个年级,这该怎么办呢?父亲通常的做法是,先布置作业让一个年级在课堂完成,再对另一个年级讲授新课,如此交换衔接,难度可想而知。尽管教学环境异常艰苦,但是父亲却从不抱怨,依然是教得不亦悦乎,教学成果也不曾落后。

  光阴似箭,转眼又是十年,曾经的父亲的学生很多都已成家立业了,父亲也不再年轻。眼看我和姐姐都长大了,上学的费用成了父亲的一大负担,父亲作为代课教师,工资虽然有所增加,但也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接近不惑之年的父亲开始重新审视这份工作的价值,虽然热爱教师行业,但是家庭的责任却也不能置之度外。就在父亲徘徊的时候,一个好消息不期而至,学校鉴于父亲的艰辛付出,决定遣送父亲去读师范学校(在当时,师范院校很多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学业完成之后就给父亲转正。得知这个消息后,父亲高兴的流下了辛酸的眼泪,是啊,二十多年的代课老师是多么的不容易,如今有机会转正了,怎能不激动。就这样父亲读了师范,两年后毕业归来顺利地成了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

后来父亲原先工作过的教学点撤销了,父亲又重新回到了新村小任教,一教又是十年。十年之后,我也走上了父亲相同的岗位,前几日我问父亲:“当老师好不好啊?”父亲笑笑对我说:“儿子,温总理在北京都当听课老师了,你说当老师好不好啊?”我笑了,若有所悟。

 

 

 

薛敏

2009.9.18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