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99js金沙(NO.1)·官方网站

logo
search menu
...
我的“哈姆雷特”
作者: 编辑:gzszyw
发布时间:2017-10-30 19:47:21 点击数:5934

我的 哈姆雷特

高三(4)班   李帆

《现代汉语词典》对经典是这么解释的---传统且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时间检验了他们的品质,而不同的人为他们留下注脚,再烙上时代的铭牌。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典离不开“一千”这一个庞大的群体,在不同人心中留下不同的印象,但“哈姆雷特”永远是哈姆雷特,凝刻在薄薄的纸片上等待着你唤醒,赋予他新生好把故事说与你听。

大部分人,是对经典抱着恐惧和好奇的。恐惧是因为自虑实力不足而对手强大,于是抱着少少的好奇转向通俗易懂的童话寓言、报刊杂志。然后你决定,与经典互相只混个眼熟,决心打算与之老死不相往来。你知道哈姆雷特,但未必读懂他;自以为真正读懂他,却发现你只窥探到了小小的一角,其余的,只好在余下的岁月里品味---那般泼墨留白的分寸感,蓦然想起他说“世上本无好和坏,思想使然”当然,你可能需要经过很多好和坏才能读明白。不幸的是曾经的我是对经典望而却步的的大部分人之一,万幸是定语是曾经。

曾经初遇红楼梦,只想躲开这晦涩难懂,拗口冗长的一百二十回。在时间的白马几乎跑过童年的间隙时,再遇上,便似一次美好而安静的恋爱,就此与红楼梦真正结缘,那时我恰似一杯被污浊的水,被一页页翻动得沙沙作响的纸滤去浮躁世故,留下山泉般的本我,浸渍在故事里体会宁荣两家的兴衰,大观园里的好戏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没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缘起缘落只当是“由来同一梦”。每一个人物都是作者真实经历遇见与幻想的糅合,好叫你瞥见作者个人背后的辛酸与不易,这难熬的一百二十回熬好,却叫我回味,这或许是经典的魅力之一---要你于不经意间发现她的价值她的美,然后带着对她的认识重新看待世界。

是的,世界,这不停运转的万事万物大多被时间埋没成无言,你无心更无力去感受那么多人的喜怒哀乐,就好像你知道星空明亮璀璨,但总是不愿一颗颗仔细观摩,仰头仰得乏倦索性低头继续走在自己的路上。那么经典,提供的,是这么一架性能优良的望远镜,叫你把走了好久才走到你眼里的星光看个确切仔细。喜怒哀乐、爱恨嗔痴,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者笔下活灵活现,却能共同跨时代引起心灵共鸣,于是成为了经典,走上了大部分人心中的神坛。

然而,我并不想要它们披上“神的外衣”成为巴特农神庙顶上难接近的大砖头。因为,这是人留下的作品,该有的或许更应该是人的灵气与亲切。除此之外,经典对题材没有限制,甚至可以是个预言。如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他在著作中表露的害怕文化成为受制文化的担心在苏联成箴;而现在的世界,似乎更照应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里的担忧---我们可能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事物,而我们的文化将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然后,这两部经典的走心阅读者尼尔波兹坦结合自己的探知创作出了《娱乐至死》---又一部为人称赞的经典。可见,读者对经典的比对认知也是对经典的再创造,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创造自己心目中的哈姆雷特。积累到了一定的阅读量到能上升到哲学层面的经典时,意味着个体已经具有独立的思想和较为清晰的逻辑思路,当然,这个时候,要避免陷入理想主义的尴尬境地,阅读经典不是为了陷入乌托邦,而是努力创造更为美好的世界。

我的 “哈姆雷特”或许晦涩,但精彩到把一代代人吸入莎士比亚的故事里,成为经典,让你在黑字白纸中看见自己的影子,以旁观者的姿态见证一个时代的变迁好给现实留个防微杜渐的警示,最重要的是---每个人,每个人都有权利用自己的经历为人物留下注脚,思考作者留下的预言或待解决的疑问,然后成为更好的自己---个人在有限的时间和局限的空间里,拥有对人生,乃至对世界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你好,哈姆雷特---你好,经典。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