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此,深度发酵
高三(4)班 李帆
地理学家说,她九百六十万平米;历史学家评,她是四古国之一;文学家爱,她那古典优雅的气韵。她是历史与现代的混血儿,魅力非凡。于我,她更像在深度发酵的面团,裹挟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儿女,膨胀起一番新天地。她是中国,不妨泡一壶铁观音,我把她的美通过我的眼睛与话说与您听,可好?
《诗经》是这么描绘中国乡村的“五月鸣蜩,八月具获,十月损择”写那顽皮的蟋蟀“七月在野”。一千多年前与现在,变与不变间,乡村都是这般的美丽灵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路遥笔下的少平生活的北方乡村是豪爽而粗狂的,一如华北平原般真实暴露在你的眼底,恰似小麦般坚韧顽强。一路向南,跨过黄河,进入烟雨蒙蒙的江南小村,曲折的小巷里是否会走出戴望舒笔下的丁香姑娘呢?碧绿都江面上会不会出现翠翠的小船?较之北方,南方的乡村是水墨画般的空灵缥缈,百姓像是所植的稻,谦虚的弯腰,傍水而依。地理环境孕育乡村,乡村庇佑人民,而人民造就乡村的灵魂,变的或许是耕织方式,不变的是那传承的情怀,是人民对土地与对自然的敬意,成就这美丽乡村。
乡村让人联想到的除了耕地就是炊烟了,那一缕缕烟里隐藏着食物的芳香。响午时走进农家厨房,你或许能看见一只青黑的大铁锅朴素的架在土砖堆砌的炉灶上,炉内燃烧着山上干燥的树枝棍,橙红色的火舌贪婪的舔砥铁锅,锅里晶莹的米饭变成抱团的小白胖子。让人垂涎,这,是我心目中最美的食。尔后,想要创造财富的村里人带着一身的技艺进入城市,沿袭这对食物的爱与崇敬,便有了遍布中国的美食,且不说菜肴丰富到让人眼花缭乱的孔府家宴和满汉全席,也不说闻名天下的北京烤鸭和皮薄如纸的蟹黄包,谁说一定要是珍馐呢?只说家常和腌菜同蒸的扣肉,和青椒同炒的鱼,和着时令韭菜同炸的春卷就足以让人心醉。早中晚三餐中国人都重视非常---民,以食为天。从宋老饕苏轼笔下的的酒肉茶,到清食客袁枚的《随园食谱》,到现在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每一样美食后是中国人对来之不易的食物的尊重,是将美融入自然事物的智慧,亦是对劳动人民的最好馈赠。
可是这一路走来,从乡村到城市就像长江从唐古拉奔流至城市,无法阻挡的同时带来一种消亡。于长江,是由澄清到乌黑,因为她的子女不断索取时不加节制地破坏,武器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头顶的苍穹出现诡异的红色,在阳光下也呈现昏蒙蒙的病态,我在想,这些不负责任而贪得无厌的中国人,想留给子孙的,究竟是不是灰色的天,黑色的河,和昂贵的电动口罩及净水器呢。倒是有些本末倒置的意味,好在,一切勉强还来得及。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永远治标不治本,生态环境需要的更是人人都需要的自觉与对生态保护的基本认识。云南的拉市海又变回曾经的世外桃源获得国际认可,那么诺大的中国也应该可以。“立霾”这个节气,我们拒绝,更要付诸行动。
一壶铁观音变凉,但你与中国的故事任可以继续。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就像上海之于张爱玲,绍兴之于鲁迅,北京之于王国维。全球华人相拥跋山涉水到二十一世纪,对中国的爱与遗憾,不如化作行动。这大面团啊,在时光深处深度发酵,我爱它,爱它的无限可能,爱它的满怀芬芳,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