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四中教育研究课题
申 报 书
课题名称 生成教学模式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学科分类 政治
课题负责人 曾凡茂
负责人所在教研组 政治
研究起讫时期 2016.04—2017.04
联系电话(区号) 07978226135
邮政编码 341000
通讯地址 江西省赣州市第四中学
电子信箱 zfm12060675@163.com
赣州四中科研处
印制
填表说明
1.填写此表时,不得减少栏目、改变内容,内容应简明扼要。
2.《申报表》一式三份。其中1份原件,2份复印件用A4复印,于左侧装订成册。项目批准后,赣州四中科研处及课题组各存一份。
3.每个课题限报负责人一名。
4.申请者签名处,不得用打印字和印刷体代替。
5.填写中如栏目篇幅不够,可自行加页。
6.申报书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教研组审核,签署意见后方可报送。
一.基本情况
课题名称 |
生成教学模式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
|||||||||||||||||
负责人姓名 |
曾凡茂 |
性别 |
男 |
民族 |
汉 |
出生年月 |
1977年 12月 6日 |
|||||||||||
行政职务 |
无 |
专业职务 |
高中政治教师 |
研究专长 |
思想政治教育 |
|||||||||||||
最后学历 |
赣南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 |
|||||||||||||||||
主 要 承 担 研 究 任 务 人 员 |
课题总人数 |
高级职称人数 |
中级职称人数 |
初级职称人数 |
||||||||||||||
3 |
5 |
0 |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学历 |
专业 |
职称 |
职务 |
工作单位 |
具体分工 |
||||||||||
曾凡茂 |
男 |
40 |
本科 |
思想政治教育 |
中学一级 |
高中政治教师 |
赣州四中 |
课题的提出,论证分析及组织协调 |
||||||||||
袁勇 |
男 |
50 |
本科 |
思想政治教育 |
中学高级 |
初中政治教师 |
赣州四中 |
探究式课堂教学 |
||||||||||
郭恒 |
女 |
49 |
本科 |
思想政治教育 |
中学高级 |
初中政治教师 |
赣州四中 |
分小组教学 |
||||||||||
刘爱平 |
男 |
46 |
本科 |
思想政治教育 |
中学高级 |
高中政治教师 |
赣州四中 |
讨论教学 |
||||||||||
张艳艳 |
女 |
33 |
本科 |
思想政治教育 |
中学一级 |
高中政治教师 |
赣州四中 |
体育特长生的知识板块 |
||||||||||
汪锦生 |
男 |
34 |
本科 |
思想政治教育 |
中学一级 |
高中政治教师 |
赣州四中 |
社会活动的组织联系 |
||||||||||
蔡政煦 |
女 |
29 |
硕士 |
思想政治教育 |
中学一级 |
高中政治教师 |
赣州四中 |
分小组乡村实践教学 |
||||||||||
曾伟华 |
男 |
39 |
本科 |
思想政治教育 |
中学一级 |
高中政治教师 |
赣州四中 |
材料收集整理 |
||||||||||
熊文芳 |
女 |
29 |
本科 |
思想政治教育 |
中学一级 |
初中政治教师 |
赣州四中 |
初中知识小组归纳模式 |
||||||||||
二.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期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及工作基础
1.研究成果 |
||||
姓名 |
年龄 |
职称 |
著作、论文、实验报告名称 |
获奖级别(出版) |
曾凡茂 |
40 |
中学一级 |
《关于学生主体意识培养》 《关于中学感悟教学在政治课的探究》 《浅谈中学时事政治教学》 |
国家级一等奖 市级一等奖
|
刘爱平 |
47 |
中学高级 |
《关于体艺特长生的政治教学》《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艺术》 |
国家级一等奖 市级一等奖 |
曾伟华 |
39 |
中学一级 |
《运用思想政治优势,探究体艺特长生成长之路》 |
市级一等奖 |
汪锦生 |
34 |
中学一级 |
中学新课标下教学模式的探究 |
省级课题 |
张艳艳 |
33 |
中学一级 |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
国家级一等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工作基础 |
1.课题组成员已开展的相关研究及成果概述(包括自选课题、校级以上课题、学位论文、学术论著论文及获励等)。 曾凡茂,1996年9月考入赣南师范学院政法系 2000年6月大学毕业分配至赣州四中工作,多年以来,一直从事高三政治教学 并且积极参加教育教学培训,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使政治课堂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撰写的多篇论文及辅导的学生撰写的政治小论文分获国家级、市级一等奖。 曾凡茂,男,中学一级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毕业 教学基础理论扎实,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奖 ,并且参与多个课题研究,在全市教学新秀比赛中获全市一等奖。 张艳艳,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毕业,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曾获江西省高中政治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汪锦生,中学一级教师, 大学本科毕业 教学功底扎实,曾在学校德育论坛中发表关于家访的见解,并且参加全省德育论文比赛。撰写的《关于如何提高体艺类考生文化成绩的一点思考》获市级一等奖。
课题内容 通过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重新回归原本的自然状况 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感悟知识,知识中驾驭生活,在关爱中成长,在成长中关爱 ,在协作中发展,在发展中协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组织协调能力。
2.已具备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基础和环境,学校对课题的支持情况(含有关政策、经费支持及其使用管理机制、保障条件等,可附有关文件),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300字以内) 学校已经是现代信息技术示范校,每个班级已经配备了班班通和一体机,每个老师都有了笔记本电脑,同时学校成立了科研处,专门为老师提供各种帮助。同时还为学校的人课题研究提供专门的师资培训。
|
三.课题论证
1.对研究课题的论证:本课题研究目标、理论假设、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状况;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课题的特色、创新及推广应用价值及推广途径。 |
研究目标:(1)通过生成教学模式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合作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回归学生的生活,克服学生完全属于学校这一小范围。更多的让学生投身社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眼光 提高学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提高民族生存的质量。 (3)寻求几种符合政治教师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真正的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知识整合、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理论假设:学生和任何人一样,记忆都有形象思维到更高的逻辑抽象思维发展的规律,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已有知识基础上自觉或不自觉的生成一些新的想法、知识,但是如何在教学中寻求一种突破 建立起已有知识和现有知识,乃至未来新知识的一种链条,这将是人类记忆和知识衍生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飞跃。效果源于行动,行动起于动机,动机发自需求,虽然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能的。因此通过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原有的内在驱动力,这将是推进教学变革的关键一环。 基本内容:通过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重新回归原本的自然状况,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知识,在知识中驾驭生活,在关爱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会关爱,在协作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会协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重点难点:(1)观念的突破,让学生和老师敢于走出传统课堂,政治课堂设在社会的各个层面。 (2)探究几种真正符合实际的具体教学模式,并且不断通过改革,提高教学实效性。 (3)建立学校,社会和家庭相互配合的立体教育网络,提高学生的社会化的水平。 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社会掀起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推广热潮,并且就此不断提高学生的地方意识,并且开始校本课程改革,真正让教学更加贴近教学实际。 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政治教学理论,建立形象思维与理论思维的有机联系,使学生养成生成知识的习惯,这是建立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并且通过新的教学方式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沉闷,使课堂教学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真正的解放教师和调动学生的双重互动,形成愉悦的教学氛围。
|
2、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 |
曾凡茂:1996年考入赣南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大学期间刻苦钻研专业知识 取得优异成绩,被评为优秀大学毕业生。2000年6月毕业分配至赣州四中工作,一直担任高三毕业班教学,连续多年被评为学校先进个人和骨干教师,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全市,国家级一等奖。同时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 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经验。 赣州四中是一个拥有近百年历史的老校,有着浓郁的学习风气和书香气息,现代教育设备齐全,不仅拥有现代信息装备,还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藏书11万册,学校已基本构建了信息化教学网络平台。学校还有一直从事协助教师科研的计算机老师队伍。 |
四.实施方案(具体操作过程和研究方法)
1.实施计划(含1-3年时间的年度进展情况)。 2016年 1月——2016年2月 课题的准备论证申报阶段
2016年 4月——2017年3月 课题的研究阶段
2017年3月——2017年4月 课题的实际运用与小结阶段,结题报告
201 年 月——201 年 月
201 年 月——201 年 月
2.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法,抽样调查,社会实践 |
五.预期研究成果
序号 |
研究阶段(起止时间)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承担人 |
1 |
课题的提出论证 2017.10—2017.12 |
课题申报材料 |
文字材料 |
曾伟华 |
2 |
课题起步、实施 2018.1—2018.2 |
方案的具体安排 |
文字材料 |
汪锦生 |
3 |
课题的具体实施 2018.3—2019.10 |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论文 |
张艳艳 |
4 |
|
农村实践的小组活动 |
图片,音像 |
汪锦生,郭恒 |
5 |
|
地方文化知多少 |
问卷 |
曾凡茂,蔡政煦 |
6 |
|
生成教学如何实施 |
论文 |
刘爱平 |
7 |
|
体艺特长生的成长之路 |
课堂实录 |
曾凡茂,汪锦生 |
8 |
|
构建社会学校家庭的沟通平台 |
文字,图片资料 |
袁勇,郭恒 |
9 |
|
|
|
|
10 |
|
|
|
|
11 |
|
|
|
|
12 |
|
|
|
|
六.课题负责人所在教研组审批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
七.学科专家评审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
十.赣州四中课题研究与实验基地领导小组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