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发展到康熙中期之后,逐渐失去了批判的锋芒和启蒙精神的色彩,由“说经皆主实证”的乾嘉汉学占据了学术界的主导地位。乾嘉汉学亦称“专门汉学”,“取汉代经师治经重家法而贵专门之义”。其治经“主实证”,专事文字训诂、名物考证,与注重义理的宋学形成鲜明对比,因此也称考据学或朴学。由于它在乾隆、嘉庆时期达到鼎盛,又被人称为乾嘉汉学或乾嘉学派。乾嘉汉学是继清初的批判、总结理学思潮之后兴盛起来的,旨在恢复汉代古文经学家的治经传统,其实是一场经学复兴运动。
乾嘉汉学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密切联系。首先,随着全国的统一和政局的稳定,清王朝的统治进一步稳固和加强。在这种情况下,旨在匡世的经世致用之学不再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重“经世”的探求转向了贵“专门”的研究。
其次,清政府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政策,屡兴文字狱残害士人,窒息了整个学术界。学者们为了避祸,不得不摒弃经世之学而务专门之学,躲进脱离现实生活的故纸堆中。
第三,就思想渊源来看,乾嘉汉学与实学思想有着直接关系,主要表现在继承和发扬了清初学者的尊经复古思想及主实证、重考据的治经传统。正因为乾嘉学术这种轻经世、贵专门的特点,有利于清廷在知识界推行思想文化专制政策,因而为其所利用和提倡。
自清初顾炎武提出“经学即理学”、“舍经学无理学”的口号以复兴古文经学,在治学方法上开辟了博稽经史的学术途径。其后,经历以阎若璩、胡渭、毛奇龄等为代表的汉学先驱阶段,发展到乾隆、嘉庆之际,考据之学大兴,汉学达到了鼎盛时期。
通过训诂、校勘、辑佚、注释和辨伪等方法,乾嘉学派对中国流传下来的传统古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总结,在经学、小学、历史、地理、金石、考古以及工具书、丛书、类书的编辑方面都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很多领域的研究成果都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乾嘉学派中有许多严肃的学者,在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上严谨扎实,一丝不苟,开近代实证学风之先河。他们的研究方法初步出现了近代学术研究的气息,这也说明,学术能够反映历史转折时期的时代特点,那种所谓乾嘉汉学把“中国学术进到近代之路阻隔了”的说法并不符合历史实际。
乾嘉学派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但也应该看到,该学派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在研究方法上,乾嘉学派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而论证的过程和方法也过于机械和烦琐。此外,乾嘉学派内部存在着壁垒森严的门户之见,这是它的另一个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