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对于人口的多少,好像没有什么很深刻的印象,直到近代为了反抗外来的欺压和掠夺,才有了四万万同胞团结起来的口号和现实。如果生搬硬套的丢出这么一个结论:在乾隆事情,**的推广,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一来没有说服力,二来没有比较,也就不能理解这种巨变的意义。
要像今天一样很准确的统计出历史上各个不同时期的人口数量,的确存在技术和现实上的困难,但可以大致估算出来。秦统一全国时期,大致的人口数是2000万左右,到了西汉后期,经过多年平稳的发展,人口翻了一倍,达到了6000万。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古代的人口少,和经济不发达有关系,还和战乱有关。三国实际,多年战乱后的中国,人口总数只有800万,这是历史上少有的人口基数如此少的时期,足以说明那个时代因战乱而带来的杀戮和死亡。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起起落落,到了隋朝重新统一南北后,全国大概有5000万人口,昔日的中华大地又迎来处处生机的时期,到了空前强大的盛唐,基本维持在这个基数上。
随着海山丝绸之路的开辟,活跃和繁荣了南宋的经济,百姓有了越来越充足的事物来养活更多的人口,这一时期加上周边的,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人口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时期,足足有8000万。
人口数量破亿时,时间已经走过了近500年,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明朝中后期。这个时候的人口激增,不是因为别的,正是因为这两种作物开始传入中华大地。
这两种作物,一个是番薯、一个是玉米。在历史上有这么一个说法,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地区是水稻文明,欧洲是小麦文明,而遥远的美洲则是玉米文明。
玉米这种古老的作物,滋养了璀璨的玛雅文明。玉米在玛雅文明时期的作用有多大?当时玛雅人的食物很可能近八成是玉米,如何种植玉米种植、如何利用玉米养活更多的人口,成了玛雅农业文明的支柱。历史上有研究表明,他们只要通过最长七个月的耕种,就可以收获他和他家人一年所需的口粮。玛雅文明的辉煌,又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一个事实:玉米这种作为和中国大地上的水稻不一样,它的适应性很强,对土地的要求也不高,几乎是播种就有收获的作物。
中国以地大物博著称,可我们的国土多山地丘陵。如果只有水稻,那更多的土地就是未开发的状态,一旦遇到打仗和战争,肥沃的平原,也不是安全的地方,更别说种植了。
番薯最早种植于今天的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番薯最早传进中国约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从沿海地区传入中国的。随着这两种作物的一步步推广,到了明朝后期,国内的人口大约有2亿,这是一个从未出现在历史上的数字。在这数字的背后,有勤劳的百姓的功劳,更有从大洋彼岸传入中国的玉米和番薯的功劳,没有它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会继续。
明朝中后期的世界,是一个急流勇退的世界,美洲这个从未进入欧洲人历史的“飞地”被发现。玉米和番薯能被带到世界各地,则与新航路的开辟密不可分。哥伦布在发现美洲大陆以后辗转至欧洲和中亚,在中国的很多学术研主要集中在玉米在明清时期中国的传播和普及。
到了清朝乾隆时期,中国境内的战乱已经告一段落,康乾盛世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康乾盛世期间,人口繁育速度快将人口增长的压力一下子就凸显了出来,最大的压力就是,活着就要吃饭,可没有足够的粮食该杂活?开垦荒地种植免税,鼓励民众开垦荒地等多项政策的出台,为种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提供了先机。广泛推广玉米、番薯种植后,人口的增长到了爆炸式的状态,农耕文明时期,中国人口的的顶峰就这么到来了。
近代时期,在面对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四万万同胞一致对外的呼唤,也应运而生。香港历史学教授龚启圣通过解读历史,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从16世纪初到20世纪初,中国粮食增量的超过半数,是来自玉米、番薯和土豆这三种新传入中国的作物。”近代中国的四万万同胞,真心应该感谢来自远方的地瓜和玉米。
吃饭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小事,可它从来都是历史上任何事情的大事。从明朝中后期开始,那个时代的世界,由彼此的封闭正慢慢的走向融合。大航海时代的到来,给中国带来的,何止是这些能养活更多人口的粮食作为,还有外来的先进文明,以及那个时代赋予每一个民族开拓进取,积极作为的精神。古老的中国,伴随着人口激增的,面对一个日益开放的时代,不是紧跟时代潮流,变得更开放、更自信的融合,而是一步步在封闭中没落,在没落中一步步苦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