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他是普通一兵,短暂的生命里却做过无数好事;他的一本《雷锋日记》,令无数人动容。他用22岁的年轻生命,诠释着信念、无私、奉献与爱。在这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高中语文教研组在学校团委的号召下组织阅读《雷锋日记》,让青年学子以文字的形式缅怀雷锋,以雷锋精神擦亮青春本色!
三 月,花 开 正 好
作者:高一(6)班 钟慧欣
三月的春风透着无限生机,出芽的红星杨树苗裹挟着春的寒意带来新的希望。当新的学期到来,五星红旗伴随着嘹亮的国歌升起的那刻,又是一年新的开始,我们又迎来了向雷锋学习的高潮。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长沙市望城区(今雷锋街道雷锋村简家塘)一户贫苦农民家,他的家人在饱受贫困、疾病的折磨后相继去世,年仅7岁的雷锋从此沦为孤儿,在六叔公和六叔奶奶的拉扯下,才艰难地活了下来。
新中国的成立给了雷锋以新的生命,从此他便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雷锋说,“我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于是他就像螺丝钉一样,立足普通岗位,恪尽职守;雷锋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于是他就化成了一滴水,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说,“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于是他就如同挺拔的大树,自强不息,从不向困难低头。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此后,每年3月5日便成了全民学雷锋的日子。雷锋精神培育着一代又一代新人成长。
但时代在进步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少道德焦虑,人们担心做好事被误解,当好人遭诬陷,无私奉献会吃大亏;很多年轻人认为雷锋是遥不可及的榜样,把看起来“对自己没什么实际用处”的事物,都看成是落后的、过时的;不少学生更多地只关注于自己的分数,而并不在意更广阔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甚至社会上用“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这样的话,来调侃各种打上了形式主义烙印的学雷锋活动,使雷锋精神丢失了自身的光彩和感召力。
面对诸如此类的疑惑,我一度陷入了迷茫。
可当我再次翻开《雷锋日记》时,那一句句真挚恳切的话语,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亮起了一道前行的光。新时代涌现出的一个又一个雷锋,让我看到了榜样的力量,为我打开了一扇理想的门。
“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不怕牺牲。”最美奋斗者杨善洲,始终保持淳朴的农民本色,一辈子都同人民一起劳动,“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他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一般的温暖,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现役军人李浩然面对街边昏倒的男子,急忙冲上前,用自己在部队学到的救援知识,实施急救。
“要将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要将同志的愉悦当成自己的幸福。”新时代雷锋郭明义,累计义务献工21000余小时,捐款54万多元,资助贫困学生300多名,影响带动了230多万人加入郭明义爱心团队。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需要成为“雷锋”,但我们要传承和发扬“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植根于每个人的心中,让人们以助人为乐,以害人为耻。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帮助身边的人做起,将雷锋精神融入学习和生活中,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雷锋同志就像那小小的红星杨,每一个枝节都充满着对祖国的热爱,每一寸脊骨都闪烁着耀眼的红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时代楷模。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雷锋精神的传承者,“我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将雷锋精神撒满大地”,当三月的春风吹过时,在祖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上开出新时代的绚丽花朵。
(指导老师: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