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99js金沙(NO.1)·官方网站

logo
search menu
...
呐喊以破铁屋,前行以驱彷徨
作者:高二(7)班 李子怡 编辑:谢晓珍
发布时间:2024-04-09 16:51:05 点击数:7160

《呐喊》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其中收入了《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作品以生动的人物刻画展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的批判与思考。

鲁迅善于选择普通人作为故事的主角,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对小人物小事件的记述映射社会现实。《狂人日记》通过记录一个精神病患者——狂人的思想行为,揭露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孔乙己》通过塑造一个乡村读书人的形象,说明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风波》通过叙写一场在江南某水乡发生的“辫子风波”,揭示辛亥革命在农村的影响……

鲁迅还善于用细腻的笔法刻画人物。《药》中这样写道:“康大叔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文中“抢”“扯”“裹”等一系列连串动作的描写,不仅写出了康大叔急于把华老栓的钱装进自己口袋,更突出了他的贪婪与凶狠;《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穿着“一件又长又破的长衫”的外貌描写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讽刺的意味;《阿Q正传》中对阿Q多次“怒目而视”眼神的描写,体现了不同情境下人物的心理与性格……

鲁迅先生用他独有的写作笔法,通过对小人物故事的叙述,对小人物形象的刻画将社会现实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他笔下的人物大多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剥削与压迫,充满悲剧色彩!作者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中发出声声呐喊。

一声“呐喊”,道出的是对封建思想的批判与社会黑暗的控诉。鲁迅通过《狂人日记》《孔乙己》《明天》等文章深刻揭露封建思想的毒害。如《明天》中写寡妇单四嫂的儿子宝儿得了重病,单四嫂四处求神而非求医。文中写到:“单四嫂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丹方也吃过了,怎么还不见效,那只有去找何小仙了。’”单四嫂将治病的希望寄托在何小仙身上,但所谓的仙药根本是虚无缥缈的……

一声“呐喊”,道出的是鲁迅陷入于漩涡中无尽的悲与愤。鲁迅曾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说到:“造化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作为战斗者,在浓黑的社会现实面前,鲁迅是无力的,也是悲凉的!但中国的明天依然有希望,“苟活着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呐喊》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对小人物的同情,对小人物的无奈,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控诉,当然更寄予无限的希望。鲁迅曾说:“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如果这世上没有火炬,我便是那唯一的光。”

《呐喊》自序有言:“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喊一声,惊醒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承担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鲁迅将这部小说集命名为《呐喊》,是期望以“呐喊”的形式,唤醒沉睡在“铁屋子”里的人们,改变国民愚昧软弱的精神状态。

“呐喊以破铁屋,前行以驱彷徨”,《呐喊》一书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更让我对人性与社会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我相信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鲁迅作品展现出的正义和他身上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将激励着后人奋然前行!

 

  教师点评:

在大多数中学生怕读鲁迅作品的情况下,李子怡同学自觉读鲁迅作品并写出自己的感想是难能可贵的。有人说,对鲁迅先生最好的纪念,不是仰望,而是去读他的书,把先生还原成一个真实的人。李子怡在《呐喊》一书中看到了一个个立体的小人物,更感受到鲁迅“敢于在一片沉寂中破土而出,悲民众之不幸,揭社会之不堪,颂革命之赞歌”的力量。“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鲁迅声声“呐喊”,深刻揭示旧社会吃人本质,更饱含对革命力量的鼓励与期望。今天我们在《呐喊》中依然可以汲取无限的能量!

指导老师:陈小花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