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提高全市初中教研队伍能力建设,发挥教研员在区域教育中研究、指导、服务职能,赣州市教研室组织了全市40余名初中教研员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美丽的山城--重庆,进行为期五天的专业能力提升培训。
为期五天的初中教研员培训学习结束了。在短暂的五天时间里,我聆听了省外专家们的学术报告,参加了学员间热烈的讨论,倾听了省内专家、同行的心声,相互沟通思想,交流经验。这让我收获了理论,打开了工作思路,开拓了视野,使我获益匪浅,感触颇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开幕篇--相识相知 同道同行
12月9日上午,来自赣州市教研市及赣南十八个县市区共50名领导和教研员,齐聚富丽大酒店美丽会议厅,在明师国际教育研究院的组织下,举行了简单的开班仪式。
赣州市教研室李建主任在开班仪式上做精彩的致辞。李主任对本次研修活动提出了切实的要求和殷切期望,强调教研员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部发布的《教研工作意见》,明确自己的主要任务,充分发挥教研工作重要专业支撑作用,做到“四个服务”,即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并希望学员们能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学有所成,满载而归!研修活动在李主任亲切的话语中拉开了帷幕。
(二)理论篇 --聆听讲座 启迪智慧
开班仪式后,为我们带来第一份精神盛宴的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习教育大数据专委会的龚春燕教授,他讲座的主题是《大数据背景下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发展》,让我们大开眼界。新时代是教育现代化、创新强国、大数据战略的时代。教育大数据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研究能力,一种教学管的服务。大数据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为提升教育质量服务。质量监测与平时考试在功能、目的、内容、工具呈现、对象等方面的有明显的区别。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思想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我们要创新问、思、动、创学习模式。
新时新时代的教研员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教研员如何做好教研工作?优秀的教研员应具备哪些主要的能力?这些问题在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杨晓钰教授精彩的讲座《新时代教研员的使命与任务》中,得到了最好的解答。教研员扮演者如下多层角色:政策的执行者、学科的领导者、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学科质量的促进者、学科教研的指导者、课堂教学的示范者、学科课程的设计者、教师发展的服务者。互联网时代的教研员应该上得了讲台,登得上前台,把得牢擂台,坐得住后台。
杨教授针对教学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课堂”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而非老师的“教”;要让“教室”成为火星四坊的工防,而非“填鸭工厂”;教师的工作是帮助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成就最好的自己;教学目标的不同,文本使用的角度就不同;只有老师好好学习,学生才能天天向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愉;授人以愉,不如授人以欲。
第三个讲座是由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于波教授带来的《教学指导及其问题分析》。于教授为我们主要讲授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 为什么要进行教学指导?2. 教学指导,指导什么?3. 怎样进行教学指导?余教授指出,21世纪的教师必须成为与医生、建筑师、律师等一样名副其实的“专门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教研员在指导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用理论的话语指导教师的实践;二是采用指导型、交流型、表现型等对话方式指导教学;三差异就是教学资源;四要有任务驱动,有一种痛叫成长痛,完成任务,便获得成长;五要批判反思,进行反思性实践,个人理论和公共理论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反思是一种认识自身的活动,教师是反思行的实践者。教师是帮助学生整合:1. 回忆起学过的东西;2. 告诉他今天学什么;3. 新旧融合。
已过花甲之年的重庆市教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特级教师李常明副院长,带来的讲座是《传统文化浸润下君子式教师的师德与学养》。他说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教师文化体现在精神价值观、知识智慧和行为习惯。君子式教师的师德和学养体现在教师是道德的楷模、育德的专家:1.仁爱之心,无私奉献;2.学法守法,依法育人;3. 胸怀宽广,与人为善;4. 敢于担当,有效惩戒;5.志存高远,淡泊名利;6. 习惯学习,与时俱进。教师要有幽默美,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教师要有诗意美,语言如诗。教师还要有结构美,不断变换教学方式,创造留白美。李院长还幽默地引用了韩寒的一句名言:“别用你的业余爱好去挑战别人吃饭的本事”,以此勉励我们教师应是劳动的同伴,实干的信徒,诚实劳动才能成功,侥幸一举成名是白日梦。
又一精彩的讲座《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师发展新思考》来自于重庆市政府督学、正高级教师李宗林老师。习总书记说,教师的职责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一、讲政治是教师发展的命脉。二、观念转变是教师发展的关键。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优秀教师的前提是观念的转变,观念不变,再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难以接受。三、文化的厚度是教师发展的魂。教育最本质的属性是文化,做文化就是做格局,什么事都可以小,格局不能小。人站在山谷里,就是“俗”,人站在山顶上,就成了“仙”。而行为文化是关键,凡事要有仪式感。四、立德树人是教师发展的根本任务。让教育充满人性的光辉,一人育人,育人一生,把自己当成孩子,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就一定能教好书。五、工作是教师发展的基础。敷衍工作是一种无能;只有先改变自己的态度,才能改变人生的高度;只有先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才能有专业的高度。让人迷茫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本该拼搏的年纪,却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重庆市教科院万礼修副院长为我们做《校本教研:重庆在行动》的讲座。让我们明白校本教研为何而研(目的、任务和价值取向)?研什么(内容)?怎么研(形式)?也让每位教研员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即教师教学的专业指导者、教学研究的组织者、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国家和地方改革政策的转化者、课程改革的推动者。一所优质的中学应该具有底蕴深厚的学术味,让进入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宁静致远”的学术氛围,“淡泊明志”的学术文化,“追求卓越”的学术境界。夯实教研基础,追求教研实效。
最后压轴的讲座来自于四川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罗清红院长的《深耕课堂让数据导航》。罗院长理念先进,对当今最凸显的教育问题剖析得一针见血,引发在座老师对教育改革的深思和共鸣。他说课堂应该为每一个学生服务,而传统的课堂却只有“学优生”才能与老师互动呼应,课堂成为教师与“学优生”的双人舞,“学困生”成为舞池外的看客,这是一种缺乏回应的癌症式的课堂,是当今基础教育的最大黑箱。让数据之光照亮课堂黑箱。大数据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破解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难题,走出了一条信息化与教育的深入融合之路,将大数据深度应用于远程教育全过程,通过数据导航,突破数字鸿沟,实现群体性的个性化精准教育。每个不懂的知识点在“学困生”面前都是一座“高山”,让“学困生”在教师和同伴的指导下学习浮潜,让“学优生”独自游戈结伴深潜,翦除课堂话语霸权,人人都有获得感。未来课堂在未来、在当中、也在过去。
(三)实践篇-- 走进名校 开阔视野
12月11日上午,烟雨蒙蒙,赣州市初中教研员一行50余人,走进了中华名校重庆第一实验中学观摩考察。这是一所民办学校,秉承“尊重自由,激发自觉”的办学理念。校园环境优美,建筑恢宏,是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典范。现代化的办公室、先进的会务中心、多功能实验室、4D模拟教室、科技实验馆、录播室、智慧教室等等,无不彰显着这所学校的外在魅力和名校风采。
参观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之后,学校为我们准备了三节精彩纷呈的观摩课例,教研员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学科自由选择聆听。有文亚细老师的英语课《What kind music do you like?》、有张帅老师的数学课《中位数和众数》和李中山老师的综合实践课《舌尖安全行》。授课教师扎实的专业功底、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踊跃、轻松和快乐,无不让听课老师为之叹服!
随后,重庆一中宴福勇老师做了《校本教研的探索》经验分享。重庆一中校本教研聚焦课堂教学,注重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紧密围绕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研究、考试与评价以及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为基础,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成就自觉者需要学校多创造机缘,我们无法确定哪一个机缘可以点燃哪一个学生,但我们坚信有一个机缘点燃一个学生,教育就成功一分。这一分是伟大的,因为一颗被点燃的心的爆发力是惊人的。” 重庆一中的校本教研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教研的新方向和新思路。
12月12日,我们乘坐大巴,来到了重庆市教委直属的首批市级重点示范学校——重庆市第八中学观摩考察。重庆市第八中学,原名树人中学,历史悠久,创建于1938年,享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全国首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等诸多殊荣。
我们首先来到校史馆,饶有兴趣地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成就和办学特色。其校训“诚、勤、立、达”被誉为重庆市最美校训,作为一种精神、一种品格、一种气节,更在一代代学子们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促使他们奋进、前行。
随后,重庆市第八中学张泽勇副校长为我们做《乐育天下,树人寻道》办学实践经验介绍。张校长说该校提倡“教师精讲点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之上的合作学习”,提倡“深度教学、深层学习,大容量、高思维”课堂教学,提倡“海量阅读、深度阅读、真实阅读”的书香特色。在德育观方面,提倡“行动德育、活动育人,学习发展“三自”(自觉、自主、自省)。
张校长还提出“30+10”的课堂模式,却不拘泥。1.主张高效课堂是教师的精讲点拨、科学引导,学生的静心学习、独立思考,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恰当结合;2. 反对表面热闹、低幼活动的浮华课堂,对没有思维层次、缺少思维交流的形式化讨论等活动宁可不要;3. 要求课堂中:教学设计——预设有质量,生成是高度;学生学习——理解是核心,运用为指向;学生活动——互动是平台,思维有深度;教师提问——表达简洁,指向明确;教师本质,启迪思维。4. 特别要求毕业年级课堂:杜绝随意性,加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力争高效性。
在课堂教学研究方面提出:1.一节优质课的标准:别出心裁的教学设计;与众不同的表演艺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只有热烈的互动场面;具有最佳的教学效果。2. 一节常态课的要求:实事求是的课堂设计;幽默机智的课堂主持;画龙点睛的互动点拨;耐人寻味的课后思考。3. 好问题的几个标准(数学):问题要简洁,学生能认识并能解决;能马上引起学生兴趣;能引导学生转向类似问题;通过学生先有知识获得要学到知识,能将一种解法一般化(找到范式,给出解决问题的脚手架);答案要有意思。4. 一节好课(数学)的三种境界:一重境界——模仿、应试、重结果轻过程;二重境界——问题解决,思想方法,结果过程并重。三重境界——重体验,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5. 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再现知识,拓展要点,归纳题型,梳理方法,检测效果;6. 复习课的基本策略:知识系统化,方法大众化,题型模型化,答题规范化,思维策略化。7.讲评课教学模式:有效采集信息反馈,恰当确定评讲目标,合理选择评讲点,适度调控拓展面;评后跟进是关键。8.(许时升)教材包括从广泛培养所有语言技能,到关注某一特定技能,教材帮助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我。
(四)总结篇--交流心得 畅谈感语
12月13日,赣州市教研员专业能力培训结业仪式如期举行,五天紧张、充实、快乐的研修学习落下了帷幕。崇义县英语教研员田星老师和于都县英语教研员杨盛老师分别作为学员代表发言,畅谈培训的感受和收获。大家纷纷表示此次培训收获很大,不仅更新了教育理念,拓展了教育视野,也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加明确了教研员这一岗位的职责和责任。
最后,赣州市教研室谢泽源副所长做总结发言,他用四个词总结了本次培训活动:收获、风采、希望、感谢。收获——培训期间,聆听了七个专家报告,收获了专家们的博学、风趣、研学、理论;风采——观摩考察了两所名校,取经、成长、发展、见贤思齐;希望——培训之后又是新的起点,运用、领悟、交流、研究,线上线下,教研水平上新台阶。感谢——感谢承办方明师国际教育研究院对课程的精心设计,以及在培训期间对学员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和陪伴!
这是一次启迪智慧和心灵的学习之旅。对于第一次作为教研员,参加这么高规格、高层次培训的我来说,这次研修培训机会显得更加弥足珍贵。无论是专题讲座还是实践考察,我都认真地聆听和记录,我被专家们渊博的知识学问、刻苦的钻研精神、独到的教育理念和精湛的理论阐述,所感染、触动。这次培训,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转变了观念,促使我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思目前的工作。“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今后,我将继续保持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更必要的是,要“吾日三省吾身”,做一个反思性的实践者。不断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增强自己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切实担负起教研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践行人生有涯而学无涯的教育追求。
我非常珍惜这次培训的机会,因为这次培训和我以前参加的培训有很大的区别。过去,我是作为一名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培训的目的是希望能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能给自己的学生和学校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而这一次,我是作为一名教研员参加培训,心里有了更多的想法,希望通过培训不仅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而且能有机会把自己的所得让全区所有的教师分享,使大家都能受益,都有提高,都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和学校。
培训时间是短暂的,收获却是巨大的,带给我们的影响是一生的,留给我们的思考也是长远的。
2019 12 .20